毛瑩瑩
【摘 要】教師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組織者,班級工作的管理者、領導者,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規范,教師的觀點態度、思想觀念決定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風尚,只有這樣,才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構建和諧的師生人際關系,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和諧課堂 以人為本 課堂氛圍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91
所謂和諧課堂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促進、協調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學形態,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激勵、成長、完善。”在課堂教學中,和諧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一個成功的課堂教學成果是由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框架所支配,填充進教師以優美易懂的語言、細致耐心的講解、巧妙深入的指導和學生自主發現、合作交流、探索創新的學習行為為靈魂的有機生命。
要使這個神奇的生命更具活力、朝氣蓬勃,需要營造和諧完美的課堂氛圍,具體應具備以下要素: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人際關系
教師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組織者,班級工作的管理者、領導者,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規范,教師的觀點態度、思想觀念決定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風尚,只有這樣,才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構建和諧的師生人際關系,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課堂教學中處理好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一)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交往,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多的是交往中積累起來的關心與愛護的關系。所以,教師要在行動上主動的加深與學生的交往,教師應該投入全部的情感,用自己的真誠影響學生。
(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保持平等、民主的師生人際關系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所以,應遵循一定的生活、道德準則及法律規范,與學生保持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
(三)走近每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得到發展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人與人之間關心、幫助是人類社會的美德。因此,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一個教育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面對這一神圣的職業,我們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走近每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得到發展,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為人師表,率先垂范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人師表”是教師最崇高的榮譽。作為一個人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會和學生對教師角色的期望。
二、有效的課堂交流
課堂言語交流中,教學信息的發送與接收主要通過言語,聲音、身體或情境等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的方式來完成。有效的言語交流能促進完美師生關系的形成,能有力的推進課堂的教學進程,對強化學生的閱讀和協作技能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正確對待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
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在課堂中不遵守行為規范,道德準則,妨礙及干擾課堂活動正常進行或影響教學效果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即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常常引起課堂紀律問題。即影響自己的學習,也影響課堂上其他學生的學習,甚至會導致全班紀律惡化,破壞課堂秩序,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
消除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需要從了解學生心理出發,因材施教,使有問題行為的學生逐漸走出心理誤區。
有的學生面對學習的壓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產生畏懼怕錯的心理,又不能得到教師及家長及時的理解及正確引導幫助,喪失勇氣和進一步學習的信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逃避和畏懼心理。
此時,要運用成功機制幫助學生戰勝恐懼心理,疏導逆反心理。
教師應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創設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對學習逐漸產生興趣,并能正確面對失敗,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另外,在教學中要嚴格要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法。
總之,構建和諧課堂,就是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用愛去關懷學生,與學生教朋友,這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對解決學生的問題行為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時還要了解學情,學生怎么學,我們怎么教,達到課堂的和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快樂成長。相信,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