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曉
摘 要: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謂“預”,就是“事先”、“預備”之意;“習”,就是“學習”、“練習”之意。本文闡述了培養預習能力的三個步驟:①醞釀前奏曲調,激發預習興趣;②指導預習方法,培養預習能力;③抓住預習重點,精心設計訓練。
關鍵詞:興趣;預習;能力
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職責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有良好的預習習慣是相當重要的。從教這些年,思考著:如何培養小學生課前預習的能力?摸索著,覺得可以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醞釀前奏曲調,激發預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樂于預習,教師首先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感受到了預習的快樂,那么還用擔心學生不愛上預習嗎?如何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筆者覺得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選擇幾篇課文進行幾個組預習,幾個組不預習的對比測試;樹立榜樣,請班上預習做得好的同學談談自己預習的體會;讓學生在預習課文后寫寫感受,寫得精彩的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一則使這個學生有成就感,會越來越愛上預習;二則激起其他同學預習的熱情,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二、指導預習方法,培養預習能力
筆者認為,對于精讀課文,可以通過預習課文來培養學生在自讀中質疑、搜集、整理的意識。這種預習操作起來較為細致,具體可以通過搜集整理、分步朗讀、處理字詞等幾個步驟來完成。
1.了解文章寫作背景,搜集、整理資料
學生在課前就做好充分的預習,可以上網搜集相關信息及資料,提前瀏覽,初步了解。比如課文《小木偶的故事》,上課前,我讓學生去網上看看電影《木偶奇遇記》,再看看文章《會翻跟斗的木偶》,等到上課,讓學生將電影觀后感與搜集整理的資料與同學一起交流。這樣的學習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的能力,培養了動手查找資料的習慣,又有利于深入地了解課文以及作者寫作的意圖,為學好課文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分步進行朗讀
朗讀是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筆者認為:課文一定要朗讀,而且要放聲朗讀。因為朗讀不僅訓練發音,還可以通過語氣的變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朗讀課文時,可分為三步來進行,第一步為初讀,對課文內容進行一個整體了解,讀準生字詞;第二步為有感情地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理清課文脈絡;第三步則是精讀,通過細致地朗讀、思考,在朗讀的過程中解決朗讀時產生的疑問。
3.解決生字詞及關鍵句子、對文章層次作批注
預習閱讀課文,字詞句是基礎,可以循序漸進,從讀、標、查、劃、抄入手。
(1)讀。要求學生初讀課文不少于三遍,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語言美,把優美的詞句劃下來,讀一讀,也可以在旁邊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簡短的話寫上感受。
(2)標。徐特立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強調的就是動筆對讀書的重要性。當讀課文時,遇到寫得好的地方可以畫顆愛心,自己有獨特見解的地方可以寫上旁白,認為有疑問的地方,即可在句子打個問號。這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同學們也就容易心領神會了。
(3)查。《新華字典》是同學們的良師益友,筆者要求學生每天帶《新華字典》,養成一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的習慣,弄清生字的音、形、義,并將意思寫在該字的旁邊。
(4)劃。劃出課文的好詞、關鍵句、重點段,做到重點突出。好詞包括四字成語、結構特殊的詞、擬聲詞等,關鍵句包括中心句,每段的總起句等。在理清課文思路之后,可以給課文分段,并對每段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批注。
(5)抄。對于課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及喜歡的語句抄寫在“閱讀記錄本”上,豐富大腦知識庫。
三、抓住預習重點,精心設計訓練
有的課文在預習中可能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難點,如提出了理解課文的關鍵性問題,包含著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例如,豐子愷筆下的《白鵝》,在預習中,筆者指出:弄清“高傲”這個詞語的意思,把課文中表現白鵝高傲的地方劃下來,這也是這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圍繞這一預習重點,可以設計以下訓練:
(1)這是一只怎樣的白鵝?請用課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初步理解“高傲”的意思。
(2)討論:課文是通過哪幾個方面來寫白鵝的高傲的?你是從哪句話看出來的?
在這個預習訓練中,學生找到了全文的中心句:“好一個高傲的動物!”找到了一個過渡段:“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從而知道鵝的高傲表現在以下方面:姿態、叫聲、步態和吃相。這樣設計預習訓練,把啟迪學生思維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使學生始終處于學習主體的位置上,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的理念。筆者在想,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不正是在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張揚學生的個性嗎?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汪潮:《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平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