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來瓊
【摘 要】時事分析在高中政治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表現在考查評價系統的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和責任感等方面。
【關鍵詞】時事分析 高中政治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24
高中政治課是培養學生政治素質、思想品德、哲學思維等的重要課程,高中政治包括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哲學以及國家大政方針等主要內容。時事分析在高中政治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不可忽視的效果,《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要,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這就要求政治教師要加強時事分析在高中政治課堂上的應用。
一、高中政治課堂加入時事分析的作用
時事即是當下國內國際發生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體、思想等方面的事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某項國內國際大事發生的時候,各大媒體、媒介都會爭相報道,即使不主動關注的人群也會有所耳聞,可以說,生活在社會群落中,集體公共的事件是必須了解和掌握的。高中政治教學中加入時事分析也是必須、必要和必備的。
(一)考查評價體系的要求
在現有的高中政治考查評價體系中,時事分析的內容是被要求掌握和了解的。高考政治試題中,必有關于時事分析的內容,或者以熱門事件為試題背景,沒有選擇文科類或者政治課程的考生,也需要參加合格類的考試,例如高中會考等,這就明確了時事分析在高中政治考試中的重要位置。有著良好的政治素養和敏感性,對時事分析的了解和掌握,可以讓學生在這部分考試中不丟分,獲得更好的成績。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政治教材的編寫會有一定的滯后性,而且教材修訂不可能年年進行,這就限制了教材對貼近生活這個方面的延伸。如果政治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注重理論教學和宣講式教育,那么無疑會將高中政治課堂變的枯燥無味,甚至會拉遠政治課與學生的距離,使得政治課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讓學生敬而遠之,對課程產生一定的誤解。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教師應該主動尋找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氛圍中學習政治知識,從而提高課程要求學生達到的能力。時事分析在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因為貼近生活,學生會更愿意關注,而且找到與課堂理論相關的時政事例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生動的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只有提高學生的興趣才能更好地組織課堂,因此在課程導入的過程中,教師運用當前的時政事例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明白這節課要講述的知識,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三)能力和責任感的培養
時事分析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能力和責任感。對于一些教材中沒有涉及或者新近出現的社會問題的分析能夠提高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新近的時事中會有一些相關的術語,教材中沒有涉及,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補充,不然學生既無法應對考試中可能出現的背景材料,也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比如在涉及經濟類的時政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專業術語:宏觀經濟、次貸危機、基尼系數、P2P等,在政治類的時政中會出現G20、TPP等,這些詞語都是隨著重大時事而衍生出來的,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擴充時事分析內容和相關的專業術語,這也就是對學生關注社會、理解社會能力的培養。
身為一個公民需要有社會責任感,責任感不僅對社會有益,還會使學生們步入社會后不做違法亂紀的事;而且對個人素質的提升也很有必要,有助于學生們成長為優秀的人。而關心、關注時事正是責任感的體現。我國在近現代階段,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危機,這時候挺身而出的有很多是青年人,他們為國家的生存、民族的振興做著巨大的貢獻,正是在這群有著責任感的青年的努力帶動下,中華民族才能得以保存。這樣的責任感和情懷是現在高中生所缺乏的,生活在物質豐富的和平年代,讓孩子們已經忘記如何去承擔應有的責任。
二、時事分析在高中政治課堂的應用
在這些不得不說的作用下面,可以看出時事分析在政治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在重要性面前,方式方法會顯得很重要,因此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
(一)注意選擇時政材料的科學性
時事每天都在發生,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際的,涉及到各行各業各類事情,內容廣泛,這時教師就要注意選擇合適合理、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的時政實例。首先教師要增加自己的學習力度。多讀書、看報,利用新媒體及時獲得時政新聞,不要對有些過時的事例反復使用,使學生厭煩。其次,選擇的時政內容要有明確的標準。教師不能過多講解自己感興趣卻不太重要的內容,同時,要注意時政消息的來源,注意其公信力,不能在隨意的網站、雜志上獲得一些毫無事實根據、信口開河的所謂時政內容。教師還需要注意選擇與學生實際水平相符合的時政內容,不要有意選擇晦澀難懂的時政來顯示自我的才能,炫耀知識的深度,也不要選擇與現實世界差別太大的事例。最后,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做充足的準備工作,給學生做課外補充是需要知識的積累的,不能信口開河,想當然的進行。
(二)矯正學生對時政學習和運用的觀念
有些同學對時政內容不感興趣,平時不關注,只對自己喜歡的上心,或者在其他課業壓力大的情況下忽視時政學習,他們更是無暇顧及課后看報刊雜志新聞,將一些教師布置的自主學習內容拋之腦后。這種情況需要教師進行矯正,在有限的時間里幫助學生掌握需要掌握的內容。
(三)多種教學方法的采用
“講授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一直都存在于教學活動當中,并不是說這種方法不好,但是一定要有選擇性的使用,特別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更加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方法來應對教學中的問題,在時事分析教學方面也是同樣的。教師的事例選擇和教授不能一以貫之,需要利用多種方法,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也是時政學習的重要方法,讓學生自己搜集材料,在學生自己搜集的過程中就會對知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并且和其他同學有一定的交流,可以互通有無。同時,這樣的方法還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信心。
時事分析在高中政治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堅持貫徹方針政策,引導學生關注時政,進而培養其政治素養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