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華
【摘 要】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和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它的實用性決定了與生活密不可分,而理論性則更加要求教師授課時需得注意方法的重要性。怎樣讓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實用性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53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數學學科它來于生活,最終又運用于生活。如何能在真正意義的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親密接觸與交融,讓他們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數學小學中了解感觸生活,這是數學教師應該探究的課題,這些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需要數學教師采用生活化教學思維和策略。
一、運用生活化語言,設置生活化的課堂情境
平時在課堂教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日常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問題和應用知識。這樣,學生們會發現原來司空見慣的事物竟然包含著如此豐富的數學知識。另外,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
如,在講解“利息”一課時,教師說:“我家里有六萬元錢暫時用不上,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
再如,在講解三角形這個知識點時,老師可以根據“勾股定理”制作一個長為四厘米寬為三厘米的小盒子和一根長為五厘米的小棒帶到班上,上課時設置一個“如何在讓小棒和盒子不被損壞的情況下,將小棒放在盒子里這個問題”請學生們討論。待提起學生們的興致后,開始講解有關三角形的知識。把這節課有關三角形知識講完后,再告訴他們這是三角形一種特殊情況,這叫直角三角形,剛才上課時如何放小棒我們用到了一個特殊的定理叫“勾股定理”。講到這里這節課也差不多就完了,這樣不僅把該講的知識講了,而且還進行適當的拓展。有興趣的學生可能還會問“什么叫‘勾股定理”,這時老師就得以正確的方式引導。
二、數學教材與生活嫁接,將問題生活化
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分析數學教材,善于調整、重組、處理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新趣。小學數學所學的知識,幾乎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例證。教師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將講解的知識嫁接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們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領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長度的測量時,可以讓學生測量黑板、課桌、講臺。還可以提前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測量父母的身高、家里一塊瓷磚的長度和寬度等,通過學生的親自動手,教師再進行相關知識的解說,這樣學生相對之下記得就要牢些。
如,在乘法教學時,老師可以設計類似“小強去買胡蘿卜,一斤胡蘿卜一元,他買了三斤需要多少元錢”的乘法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告誡同學們學數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且還可以將乘法教學以另一種方式傳授給學生們。再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噴水池的容積等。
三、以人為本,課后練習實用化
教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同時參與的雙向活動行為。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一個全身心都得到放松的學習氛圍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展現思維敏捷性。在課堂實施中培養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基本能力,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確立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看作一個完整的人,一切教學設計活動都要符合人的自然屬性,都要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
另外,在課后練習布置中也應該更加注重實用性。如,在學習“加減法”之后,老師在布置課后練習時,可以讓學生自己下去舉一個有關“加法運算”和一個有關“減法運算”的實際例子,并告訴他們下節課檢查。這樣,以一種半開放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方法的運用,老師可以及時的發現學生在那些方面欠缺,方便及時解決問題。
四、探究生活問題,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質
語言是最能表達一個人內心所思所想所感的外在表現,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采取數學周記的形式。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
如讓學生寫在家里,爸爸媽媽上商店買東西,用了哪些數學知識;每天自己買東西又用了那些知識。通過記數學周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數學周記,也可以了解學生有沒有較強的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以后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活動的主題可以依據教材進行,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或學生自己提出的,注意的是得貼近學生的生活。如:調查“一個班學生一周共用幾只筆,各種不同的筆價格是多少,一共需多少錢”;“家里水電費每度多少錢,一個月需要付多少錢?一年又需要付多少錢”;“對最近數學測驗同學的得分情況進行調查”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體合作能力。
要想數學教學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主動,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讓學生從單一的書本、封閉的課堂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活動中、生活中學習,讓數學回歸生活,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解決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