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次松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所以教師上課提問難易要適中,確切明白,切中要害,使學生的疑慮之情,困惑之感,在老師指導和自己的思考中逐漸消失,直到弄懂學會。課堂提問是教學藝術的綜合反映,好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方法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行為現狀分析
(1)粗效提問,實效不高。教師往往隨意提問,甚至流水式提問而導致“滿堂問”,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維度的問題,學生常可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回答,這種看似活躍的課堂氣氛,實質上是在為教師的教或板書“填補空檔”服務,教學實效不高。
(2)教師提問多,學生提問少,比例嚴重失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為此,分析數學教學的特點,從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出發,教師亟待對自身的課堂提問的原則和方法加以研究。
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原則性
1.課堂有效提問具體性原則
小學生的思維活動一般是從直觀和表象開始的,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活動更具有直觀性。所以,教師在課堂提問中,一定要具體形象,如我在教學余數這一概念時,先出示9個蘋果,提問:①這里有幾個蘋果?②把它平均分成2分怎樣分?小朋友想不想知道這個數的概念呢?通過直觀演示,具體提問,讓學生在直觀和表象中得出“余數”的概念,學生學得輕松,且易于理解。
2.課堂有效提問適時性原則
課堂提問要抓住時機,看準火候,但不能問題提了不少,比較容易,學生往往一下能作出判斷。“是”、“對”、“不對!”這樣的提問隨心所欲,想問就問,往往起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精心設計的問題,要在教學關鍵處提問,這樣給學生提出思維的方向,鞏固所學的新知識。例如,我在教學小數加減法以后,通過講解例1,學生能得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于是,我出示了鞏固練習題:媽媽上街買菜用去了4.4元,付出50元,應找回多少元?學生嘗試練習中,出現50-4.4=6(元)。我就問了:“計算小數減法時,應該數位對齊,是不是末尾對齊呢?整數有小數點嗎?”這一問,學生馬上舉手了,“老師,50的小數點在0的右下角,50-4.4應該等于45.6”。原來這一問,一些學生把數位對齊,誤解為末位對齊,才意識到錯誤,于是馬上糾正。在以后的練習中也很少出現差錯,抓住關鍵提問,給學生提出了思維的方向,從而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3.課堂有效提問集中性原則
提問活動是全體學生同教師的信息交流。提問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光靠幾個尖子生來撐門面,對差生,先讓他們回答淺顯易懂的問題,對優秀生則讓他們回答難度大一點的問題,使學生有“剛好,不致灰心、失望”的那種窘迫感。這樣,學生上課積極動腦,既發展了思維,又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本領。
三、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階段性
1.鋪墊引新,激趣見疑
我們的教學不僅要用有趣的形式來吸引學生,更要激發學生內在認識要求,例如教學稍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上課一開始,教師出示一支粉筆,說明一支粉筆可以寫50個字,接著在黑板上寫“分數應用題”五個字,然后,出示一組提問:①這支粉筆中已寫了的占這支粉筆的幾分之幾?②還剩幾分之幾?③剩下的還可以寫多少字?怎樣求?這里通過直觀演示,激發了學生的學生興趣,又復習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知識基礎,引入新課,有趣有效。
2.設疑授新,啟發解疑
這一階段是新授知識的開始,也是激趣見疑的繼續。教師在這一階段中必須發揮其主導作用,要保持并繼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思維性問題:①怎樣求剩下的粉筆還能寫多少個字?②你能用幾種方法解答?③各自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思路是怎樣的?④解題的關鍵是什么?在學生討論質疑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鞏固新知,引疑強化
課堂提問要求漸進性,不斷加大難度,把思維引向深入,在學生基本掌握了解答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方法后,接著提出以下幾個問題:①老師第一次寫了這支粉筆的1/5,剩下的還可以寫幾個字?②第三次寫了第二次的1/2,剩下的還可以寫幾個字?③第四次寫的比第三次多1/2,剩下的還可以寫多少字?學生在解答這些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可能出現思維上的障礙,要通過學生討論,作分析圖,教師的指導,讓學生探求解答的方法。
四、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啟發性
1.在知識的“生長點”上啟發提問
教師要善于抓住新舊知識的生長點,提出富有啟發性問題,使新舊知識有機組合,形成知識鏈。如教學“異分母分數相加減法”,我設計這幾個提問:①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②怎樣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轉化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在知識的歸納中啟發提問
在每堂課、每一章節,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總結學習內容,例如學習了比的基本性質后,我提出了以下問題:①本堂課,你掌握了哪些知識?②比的基本性質是什么?③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及商不變,性質有什么關系?設計以上三個問題,可以使學生既歸納了本堂課新授課內容,又把以前學過的與比的基本性質有密切聯系的兩個性質進行了區別比較,把這三個知識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總之,課堂提問不僅要使學生“通其義”、“得其要”,而且要“指點”學生掌握“下手”的方法。一節課時間,為了盡可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提問就要精心設計。讓學生人人參與,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彥華,小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2011(09).
[2] 黃 明,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提問藝術[J],中國教育文摘, 2006(01).
(作者單位:西藏拉薩市達孜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