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
【摘 要】課堂討論不是“擺花架子”,做樣子,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課堂而動,不能為了“動”而“動”。學生表演不是看熱鬧,要讓學生真正的參與進來。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設置相應的活動,而非無意義的“亂動”。
【關鍵詞】新課程 課堂提問 課堂討論 學生表演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98
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頒布實施,海南、寧夏、山東、廣東等省市先后進入課改實踐階段。2010年四川省全面進入新課程改革實施階段,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將受到極大的挑戰。新課改提倡合作教學、互助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但課改不應該僅僅是一種形式,一種潮流,課堂提問應重實質,循序漸進,誘導之。在這幾年中,我們第一線的教師們不斷地學習、研究新課改標準,也反復地實踐于我們的教學。過去的一些傳統教育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課堂不再是滿堂灌,教師一枝獨秀。我們更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學習模式,注重啟發式教育,讓學生能真正地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課程理念也在影響著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我們要從“教師教為課堂的主宰者”轉向“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從“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轉向“個性化教學模式”,從教師權威講授轉向師生間平等對話。但這樣的教學理念在我們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落實得如何呢?是否真正地讓學生參與到實際教學活動中來了呢?
從一些日常的聽課來看,筆者認為,真正的新課改理念還沒有落到實處。有的課堂出現了重視形式,忽略實質的現象。有的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設置中,僅僅是做做樣子,而沒有真正地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為了“熱鬧”而熱鬧。形式化的討論與合作、刻意的掌聲與鼓勵、無意義的表演、隨意地多元化解讀等都充斥著課堂。筆者在此試舉幾方面來談談。
一、課堂提問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早在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疑思問”,他自己則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典范;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甚至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新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由此可見,“問”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的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針對有關教學內容,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提問既可用于傳授新知,又可用于復習鞏固,它可以貫穿一堂課的始終。有的老師就會說了,“提問誰不會?老師的教學就是問學生。”是的,我們每一個教師,每一個人都會提問。可是,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問,如何提好問,是我們這堂課成功的關鍵。如果說教學目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脛骨,那么,設計問題則是我們課堂教學的脈絡。如何設計一堂課的問題?這個問是否有價值?這個問是否能引導學生探究文本?這個問是否能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這些問題之間有沒有相互的交叉和聯系?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的備課中,應該充分考慮的。如果一個老師,課堂問題太過隨意,每個問題之間沒有關聯性。或者問題過多,過雜。那么,這個老師對課文的鉆研就還不夠深入,對課文的重點把握得不夠清晰。
最近,我聽了一位老師講《荷塘月色》,一節課有大大小小的26個問,而且教師還將某些重點的問題和答案全部呈現在幻燈演示片上。表面上看,教師很注重學生的啟發思考,每個問題的設置都是環環相扣,做到了導入式的教學。但實際上呢?繁冗復雜的問題,使得學生整堂課都處于極度浮躁的狀態中,真正留給學生靜心思考的時間并沒有。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一味地強拉進度。一部分學生還能勉強說出答案,而更多的學生只能是“望幻燈片而興嘆”。這實際上就是教師代替了學生學,是一種假的自主學習。
而在另一位教師的課堂中,所提問題又顯得過深,超過了學生能力接受范圍,當他在分析《荷塘月色》第一段的時候,問“課文的第一段采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這個問題對高一新進校門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有難度的。他們甚至連藝術手法有哪些,什么稱之為藝術手法,都還不清楚,怎么讓學生了回答呢?顯然,這樣的問題實際上是沒有價值的。我們何不換一種問法,“作者通過什么來表現自己的不寧靜呢?”而更多的老師在提問的時候選擇了一種簡單機械的問法,總愛問學生這個看法對不對,這個問題是不是。學生也就是一兩個字解決問題——“是”或者“不是”。這樣的提問,對學生自主的學習沒有起到一點作用,老師已經將答案告訴了學生,他需要一個附和者,而不是一個思考者。
在2009年瀘州市的青年教師優質課上,我聽了一位老師講《牡丹的拒絕》,就認為她的提問精練而準確,層層遞進,循序善誘地引導學生解析文本。她將課文整合為三個問題:1、牡丹拒絕了什么?2、它為什么要拒絕?3、作者通過“牡丹的拒絕”贊美了牡丹什么樣的品性?這三個問題環環相扣,在文中也能比較容易地找到答案。同時,老師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異質性小組,分組討論,合作學習。使得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課堂氣氛真正地做到了積極、活躍。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事實上,我們在講學的過程中,問題就是一把鑰匙,它引領著我們和學生一起去探究文本,發現其中的樂趣。如果一個教師提問很少,總喜歡自問自答,必然會使得整個課堂生硬、呆板。學生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孔子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二、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seminar)源于拉丁文seminarium,音譯為“習明納爾”,原意為“苗圃”或“發祥地”,后轉移譯為學校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共同研討學術。17世紀開始,在西歐的一些大學的教學中應用課堂討論,具有專題研討的性質。現代的課堂討論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獨立鉆研的基礎上,共同進行討論和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
學生的課堂討論活動,既體現了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是教師教學過程中,最樂于采用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但實際上,課堂討論的設計和調控也是最難的。首先,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討論習慣,既能放得開,也能收得回。其次,要教會學生科學的討論方法,不是借機講話,也不是隨意胡謅。切忌為討論而討論的做秀式討論、撒手不管式的放羊式討論,或蜻蜓點水、剛一展開就立刻結束的淺薄式討論。在課堂討論之前,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確定討論的題目并提出要求,指導學生搜集有關資料,認真準備意見和寫出發言提綱。
討論進行時,充分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他們各抒己見,引導他們逐步深入到問題的實質,并就分歧的意見進行辯論,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的課堂討論是毫無意義的,要么討論的問題太過于簡單,如學習《〈寬容〉序言》一課,有老師討論的題目是:“先驅者到山谷以外的地方做什么去了?”這樣的討論答案顯而易見,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導致冷場的局面。要么就是討論的問題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和整個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沒有任何關聯,這樣的討論也是無效的。如學習《祝福》一文,有老師討論的題目是:“如果祥林嫂沒有死,她的生活是什么樣子呢?”這樣的問題已經失去了討論的價值,在封建禮教的毒害和禁錮下,祥林嫂的唯一出路就是死亡。
還有教師在講《蒙娜麗莎之美》的時候,設計討論的題目是:“達·芬奇為什么要畫蒙娜麗莎?”估計這個問題連研究達·芬奇畫作的資深專家也很難回答吧。由此可見,很多課堂討論都是在表面上做到了“熱鬧”“好看”,而實際上卻背離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將討論形式化、表面化。真正要做到將討論落到實處,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善于抓住問題的關鍵。要做好調控者的姿態,既要總領全局,又要抽絲剝繭。在討論中活躍課堂氣氛,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三、學生表演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要重視學生的“活動”,用活動去推動語文學習。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在課堂學生表演中,如果教師駕馭好的話,課堂表演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主動性。一是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主動性。傳統語文課堂往往教師辛辛苦苦“灌輸”,學生昏昏欲睡。如果在教學中,合理地安排表演,氣氛當然比平時要活躍得多,甚至一些平時不發言的同學也躍躍欲試。學生會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二是可以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文本。
對文本的學習,學生不再是一味的被動接受,通過表演學生可以親身體驗人物的喜怒哀樂,性格感情,這對于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有著極大的幫助。三是構建學生充分張揚個性、發揮主體作用的平臺。課堂表演是一種創造性的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活動給學生開辟了一個在實踐與求新的領域中,充分展示個性的廣闊空間。無論是從表演活動的開展、設計到表演的完成,始終貫穿著學生創造性的勞動。從開始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的理解、領會,然后琢磨、研討,到后來的表演實踐。這里面的每個環節閃耀著學生智慧與個性的火花,也真正發揮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受到老師和學生的青睞。
而實際上,在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表演既不是為了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也不是為了品味作品中優美的意境,反而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熱鬧熱鬧,置教學目標于不顧。這樣的學生表演,還不如不要。比如有老師在教學《邶風·靜女》的時候,邀請了幾位女生來表演靜女的羞澀表情。這些女生都礙于面子,表演很不到位,只是敷衍敷衍,而下面的男生更是一股腦兒地起哄。這樣的課堂表演既達不到老師想要的預期效果,反而大大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有的老師在設置課堂教學表演時,并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存于一種“我以為”“我認為”的空想狀態中,沒有從學生的認知水平、表演水平和對文本的理解水平等實際情況來考慮,即興設置表演。
一位教師教學戴望舒的《雨巷》,讓學生即興表演作者“我”與“丁香姑娘”邂逅的場面,表演的學生是臨時推薦的,沒有充分的準備,演“我”的男同學推門后就徑直走過“丁香姑娘”的身邊,目無表情,一臉茫然。演“丁香姑娘”的女同學,只能呆呆地看著“我”的離開。全班立刻哄堂大笑起來。詩歌中朦朧的浪漫情懷蕩然無存。90后的學生在思想上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獨創性,他們常常會在自己的表演中加入很多“新鮮”的元素。而這些“元素”又恰恰是背離了文本的。這樣的課堂表演也失去了它設計的本真的目的。因此課堂表演是需要老師合理安排,適時調控的。我們不妨在高二下學期學習話劇單元的時候,來一個話劇表演的比賽。讓不同組別的學生選擇感興趣的文段來進行課堂表演。既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予他們充分的準備時間,教師做好調控和指揮的作用,使課堂表演能真正地達到教學的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發展人,促使人更加和諧和可持續發展。新課標強調“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新課程改革不是“花拳繡腿”,無論是上海育才中學的“八字教學法”,錢夢龍“導讀基本式”,還是魏書生先生的“六步法”。任何一種教學形式都不能背離新課標的精神——“以學生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