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和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黨和國家把教學改革創新放在了至關重要的地位。教師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創新改革教育,轉變教學觀念,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初中歷史 改革創新 想象力 用心學習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37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傳統的思想觀念逐漸被取代,改革創新成為越來越熱議的話題,隨著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不斷推廣和實施,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方面更應該貫徹落實實施新的政策,對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不斷進行完善。然而,當下的歷史教學體制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初中歷史教師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從新的觀念、新的思路實施教學改革,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入手進行優化創新。
一、用心記憶,掌握學習技巧
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通常是封閉的固定僵化的,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通常就是死記硬背,教師對于歷史的教學也沒有比較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和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只是根據教材提供的素材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對于初中歷史課程中有大量的歷史事件、歷史時間需要學生花掉大量的時間去記憶。教師會為了追趕進度,進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認為只要自己講完了學生就會對歷史事件有自己的概括和理解,而沒有深入了解學生真正的學習情況。
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實行新的教學方案,留意學生的學習情況,盡量做到凡是講到的知識學生都能夠掌握和理解,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進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對于學生來說,不要因為各方面的壓力而對歷史產生恐懼和排斥心理,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數量較少,歷史教師對于歷史的講解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全部講到,這就需要學生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和方法來提高自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而不是單純的生搬硬套,死記硬背。
“留心處處皆學問”,其實背書也是一門學問,歷史的學習只要用心去記,找到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技巧,多看多讀,理清歷史發展的過程和背景,就能對課本知識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在大腦中形成基本的結構和框架,以歷史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由這條線索順藤摸瓜,學生可以選中某個時間點,可以思考在這個時間點主要的人物、朝代、發生的歷史事件,把各個知識點在大腦中自動的串起來,這樣既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是無限的。因此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在歷史教學中十分重要。初中階段要求學生具備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更應該具備抽象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歷史思想和理念。對于初中歷史的學習更應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養成高度發揮想象能力和善于運用創造性思維的習慣。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許多高校都開始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創新式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具有集聲音、視頻、文字于一體的功能,比起單一枯燥的傳統的上課模式,學生們更喜歡這種生動靈活的上課形式,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比如教師在講解法國大革命時,可以先讓學生們自己預習一下課本知識,然后再放一段法國大革命期間發生的事件的小視頻,提高學生的上課興趣。最后利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通過看視頻能否看出法國為什么要進行大革命,在什么背景下進行的,意義是什么,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繼而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的功能,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聯想歷史事件發生的過程,怎樣發生的,讓學生用自己的想象力親自去感受,在身臨其境中激活學生的表現和創造沖動。同時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主動展現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聯系生活實際,多方面學習
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好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同樣歷史的學習也需要聯系生活實際。在我們所過得各種節日都與一定的歷史事件有關,比如我們每年過的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來源是在春秋時期介子推救了晉文公,晉文公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請他出山,可是介子推寧死也不肯出山,最后留下一句話:“清明復清明”,勸晉文公勤政清明。后來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將這一天定為清明節。同樣,教師也可以聯系實際,讓學生用學過的歷史知識分析當今的時代形式,世界范圍的局部戰爭、釣魚島事件的產生等。李世民曾經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學習歷史,可以使我們避免重蹈覆轍,留心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就會發現歷史的學習無處不在。
其實歷史的學習不僅僅可以從歷史課本上學到,在其他學科中也處處有歷史事件的存在。比如在語文的學習中,在學習屈原的《汨羅江》時,我們可以了解到屈原這個人物,以及這個事件發生在戰國末期,我們可以順著這個事件,進而了解到這個時期發生的歷史。再比如學習地理課時,地理課本上的地圖和文字可以使我們加深對歷史中地理區域的割據和各國所占的割地面積都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傳統的歷史教學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上課模式比較單一,對此學校應該多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歷史實踐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在學生參觀的過程中,教師在旁邊進行詳細的講解,比如這個歷史文物的來源出處;或者在看到某個歷史人物的肖像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這個歷史人物是誰,他的生平事跡是什么,吊起學生胃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樣學生就會在自己的大腦中搜索自己所學的人物形象,從而形成自我思考,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博物館神圣的氛圍下,充分感受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 這種課外的實踐教學,使學生擺脫了課堂上枯燥乏味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學好歷史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這就需要訓練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1世紀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新課程改革要求“以人為本”,因此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歷史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有敢于突破常規,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勇于接受新鮮事物,將創新意識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努力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使其成為國家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