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十年來學術界對于任伯年繪畫的研究,集中體現在四個部分:一對任伯年繪畫風格的研究;二、對任伯年的繪畫構圖研究;三、對任伯年的繪畫色彩的研究;四、對任伯年繪畫進行比較式研究。
關鍵詞:任伯年;繪畫;研究綜述
一、關于任伯年繪畫風格的研究
通過分析近十年對于任伯年繪畫風格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早期的任伯年是受陳老蓮畫風的影響,造型嚴謹、工整而不刻板,表現出和諧明媚充滿生機的意境美。而后,隨著自己繪畫功底與修養的增長,越來越趨向于兼工帶寫的繪畫風格。而到了晚年時期,他又喜歡上了寫意的風格。主要推崇的是明代的徐渭、陳淳和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的影響。任伯年晚年時期非常癡迷于那些大師們的用筆豪放、不拘成法的繪畫風格。并借鑒民間藝術與西方藝術,對傳統的中國畫進行大膽革新,形成了讓不同階級都能接受的雅俗共賞的繪畫風格,為現代的繪畫藝術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以下是我通過對這十年來有關任伯年繪畫風格的學術期刊和論文的收集與整理,基本都是論述的其繪畫題材、構圖、色彩及審美特征。如:
常州大學藝術學院的廖豐豐和韋霞在《芒種》期刊《對任伯年人物畫創作藝術風格的解讀》一文中論述了任伯年的藝術創作中融合了豐富的傳統藝術,汲取了百家精華,將不同的風格進行了匯聚,從而形成了任伯年獨特的繪畫藝術風格。還分析了任伯年的創作風格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他的一生的創作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他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的過程,第二個階段是他對中國畫的研究,并把西方油畫應用其中。第三個階段是他繪畫的鼎盛時期,他通過自己的開拓創新以及不拘一格的特征,成為海派的創始人。
四川師范大學向思南在期刊《任伯年花鳥畫的藝術特色》簡要分析了任伯年在創作題材的豐富多樣上、詩情洋溢的創作意境、新穎獨特的塊狀構圖、準確生動的藝術形象和筆墨水色的有機融合等方面,通過任伯年的經典代表作一一進行了詳細闡述。論述了任伯年對于藝術的熱愛和扎實的基本功,并能準確洞察時代對審美的變化,迎合大眾的喜愛,為現代的花鳥繪畫有了新的啟迪。
二、對任伯年在構圖上的研究
通過分析近十年對于任伯年在構圖上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構圖對于作品質量起著關鍵的作用,一幅作品的生動與否,關鍵在于構圖的樣式上。通過分析研究任伯年的花鳥畫構圖,為現代的我們學習中國畫構圖有著很多可以借鑒學習的地方。例如:鄭州大學美術學院的余蘭在藝術論壇期刊《妙手師古道,神機本天成—任伯年花鳥畫構圖形式賞析》一文中論述了中國傳統的繪畫中提及構圖的畫論及其重要作用,并對任伯年的構圖形式結合具體的繪畫作品作了具體分析。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以靜寫動,動靜結合;第二、以空為有,以少勝多;第三、穿插呼應,氣勢貫通。任伯年的花鳥畫的構圖形式,即合古法以及繪畫規律,又大膽新穎,巧妙創新,體現了任氏寫意花鳥獨特的構圖形式魅力。
西華師范大學的何勇在美術時空的期刊《解析任伯年花鳥,畫的構圖特點》一文中分析了題材大致分為第一,吉祥祝愿類;第二,寓意寄托類;第三,生活趣味類和寫實寫生類四類。也分析了任伯年的花鳥畫的藝術思想是:精神追求和審美追求。重點分析了任伯年的構圖形式與構圖要點分別為:氣勢貫通、穿插呼應,動靜結合、以動寫靜,以少勝多,一空為有;對角式構圖、三角形構圖、“Z”字形構圖、平行與垂直構圖。通過對任伯年花鳥畫在構圖形式方面作品的詳細分析,了解到了任伯年非常善于在構圖上下工夫,使得畫面生動有趣。
三、對任伯年在色彩上的研究
通過對任伯年的設色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任伯年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筆墨之余,還大膽的吸收、借鑒西洋畫的精華部分,自成一家。雖然受賣畫的職業生活的影響,卻也堅守著自己的筆墨情操。透過任伯年的設色之法,我們應該讀到,對于傳統,我們應該去繼承、去發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辯證的對待外來文化,要勇于挑戰,大膽出新。以下是近十年來對于任伯年設色研究的一個分析總結,例如: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的吉哲夫在藝術研究期刊《任伯年花鳥畫色彩藝術特點分析及其對后世的啟示》一文中,詳細分析了任伯年的繪畫作品中的設色極具有沖擊力的原因是巧妙的吸收采用民間傳統藝術和西方水彩中的對比色。強烈的對比卻不沖突,給予人色彩既豐富,而又和諧之感。任伯年還廣泛使用撞粉撞水法,這是他一種追求物象肌理甚至筆墨情調的用法。
四、對任伯年的比較及影響的研究
通過分析近十年對于任伯年與其他畫家的繪畫比較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正如人體基因決定一個人的個性、氣質、形體、外貌乃至生老病死,中國畫的筆墨紙硯,以及它的意象造型,觀念化的色彩、類型化的圖式、書寫性的筆墨,因此通過研究學習任伯年與其他藝術家不同的繪畫風格,和任伯年對于現當代畫家的影響,我們可以體會到人生經驗和審美追求是藝術風格生成發展的思想基礎,同時也是筆墨形式在于時代審美取向上發生契合與偏離的內在因素。關于任伯年與其它藝術家的比較在近十年的研究還是相對較少的。例如:
河南大學歐亞國際學院的馬衛東在《美苑雜談》期刊《陳洪綬與任伯年人物畫藝術對比賞析》一文中主要分析了陳洪綬和任伯年在人物畫題材方面的不同作了詳盡的分析,分別是肖像畫題材、歷史故事題材、女性題材繪畫、吉祥傳說題材。通過詳盡的分析他們之間的繪畫題材的不同,讓我們知道了他們二人的承襲關系為我們研究和了解人物畫發展規律提供了可靠依據。
廣西藝術學院桂林中國畫院的李亞奇在《美術研究》期刊《淺析陳洪綬與任伯年人物畫之異同》一文中分別論述了任伯年與潘天壽的藝術成就,而且還對二人的人物畫在題材上的異同、造型上的異同、筆法上的異同作了詳盡的分析。通過研究分析他們這些大家得到的啟示是在了解和揚棄古代優秀大師陳洪綬與任伯年的基礎上,更應重視的應該是畫者自己寫生以及今后的創作!
參考文獻:
[1]廖豐豐和韋霞:“對任伯年人物畫創作藝術風格的解讀”,《芒種》,2014(12)239-240。
[2]李亞奇:“淺析陳洪綬與任伯年人物畫之異同”,《美術研究》,2015(10),28-29。
作者簡介:
王海燕(1991—),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研究方向為國畫。
(作者單位:山東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