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中詳細解釋了創新、技術創新的概念,結合電力技術創新,針對如何開拓創新、如何創新方法和做法、如何引導創新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創新;技術創新;引導
一、 引言
中央倡導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電力企業持續推進電力技術創新工作開展。那么,到底什么是創新呢?創新就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于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口語上,經常用“創新”一詞表示改革的結果 。既然改革被視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促進創新的因素也被視為至關重要。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資源或社會要素創造新的矛盾共同體的人類行為,或者可以認為是對舊有的一切所進行的替代、覆蓋[1-3]。
二、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
電力企業從制度保障上確保職工技術創新活動系統性地展開。公司建立了工會、科信和企協三部門密切配合、各業務職能部門整體協同運作的工作制度,出臺了一系列職工技術創新活動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標準,健全和落實鼓勵職工技術創新的經費扶持、技術支持、創新人才實用和成果獎勵、轉化、推廣、保護等機制。電力企業積極為員工搭建平臺,鼓勵員工創新成才。積極發揮勞模創新示范引領作用,創建勞模工作室等創新示范點,以勞模、先進人物引領開展各類創新課題,開展職工合理化建議、群眾性科技創新項目、職工質量管理等各類職工技術創新活動。
三、 如何開拓創新
創新不容易,第一,創新意味著改變,所謂推陳出新、氣象萬新、煥然一新,無不是訴說著一個“變”字;第二,創新意味著付出,因為慣性作用,沒有外力是不可能有改變的,這個外力就是創新者的付出;第三,創新意味著風險,從來都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而創新的付出卻可能收獲一份失敗的回報。創新確實不容易,所以總是在創新前面加上“積極”、“勇于”、“大膽”之類的形容詞。
因為創新不容易,所以創新成為人才的一大特征,也就有了創新人才的問題。那么,創新人才除了專業知識及技能外,要具備什么個性心理特征?首先,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其次,要有激情,為實現目標不懈奮斗;再次,要擔責任,控制失敗風險和勇于承擔失敗后果。
在培養人才創新本領的時候,不能忽略創新心理的培養。自信心不足,點子不能成為行動,行動不能得到堅持;缺乏激情,創新沒有動力,思維會僵化,行動會遲緩;沒有責任心,創新風險容易失控,即便成功可能也難取得持續進步。
開拓創新要有創造意識和科學思維。強化創造意識,創造意識要在競爭中培養,要敢于標新立異:第一要有創新精神,第二要有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第三要有敢于提出問題的勇氣。要善于大膽設想 :第一要敢想,第二要會想。確立科學思維:相似聯想;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側向思維;動態思維。
開拓創新要有堅定的信心和意志。堅定信心,不斷進取;堅定意志,頑強奮斗;當創新活動誤入歧途,需要調整方向時,它能夠強迫自己“轉向”或“緊急剎車”。
四、 如何創新方法和做法
好奇是創新意識的萌芽;興趣是創新思維的營養;質疑是創新行為的舉措;探索是創新學習的方法。
好奇是創新意識的萌芽。黑格爾說過:“要是沒有熱情,世界上任何偉大事業都不會成功。”所有個人行為的動力,都要通過他的頭腦,轉變為他的愿望,才能使之付諸行動。如果一個學生僅僅記住了數學的各種定理與公式,而不能把學到的知識用于發現新問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學習老師講的知識,只記憶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的基礎上,勇于探索,善于創新。那就是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理,這是喚起創新意識的起點和基礎。
興趣是創新思維的營養。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他特別強調興趣的重要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感情的體現,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因素,事實上,只有感興趣才能自覺地、主動地、竭盡全力去觀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容易在學習中產生新的聯想,或進行知識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較,綜合出新的成果。也就是說強烈的興趣是“敢于冒險、敢于闖天下、敢于參與競爭的支撐,是創新思維的營養。
探索是創新學習的方法。同時,學習也可以通過預習中對新知的自學和探求,以便上課時進入一種全新的精神狀態,利用一切機會大膽發言,大膽“插嘴”從而獲得課堂學習高效率。
五、 如何引導創新
電力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電力技術創新已成趨勢,電力職工如何在創新的浪潮中激發自身潛能,扮演好創新弄潮兒的角色,我們可以試著把下面的六個問題應用到工作中,試著去激發我們的思維。
一是新的視角嗎?(喬布斯用新視角看待計算機,引爆Mac及個人電腦的革命)。
二是新的用法嗎?(人類在舊石器時代將火變天災為烹調、取暖、照明和防衛手段)。
三是在時空中新的演繹嗎?(蘇美爾人的語言形式由說到書寫,擴展了功能和范圍)。
四是新的連接或溝通方式嗎?(愛迪生將燈泡連入電網,引出了電氣化城市發展)。
五是改變設計或性能嗎?(進300萬年前,世界上的首次“創新”即變石塊為石斧)。
六是真正的初見嗎?(美洲殖民者在1776年給于特定的抽象概念創建了第一個“有立意”的國家)。
參考文獻:
[1]陸志平:《激活創造的潛能》,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2]孫健敏:《創造性解決問題》,企業管理出版社,2001年.
[3]沈世德:《創新與創造力開發》,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作者簡介:郭小燕(1979-),男,河北石家莊人,國網河北省電力公司培訓中心,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電力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