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關鍵詞】 課堂;興趣;教學模式;微課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3—0047—01
傳統教學是老師通過課堂進行細致的講解讓學生掌握大量的知識,形式單一,老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被動聽的填鴨式教學。而網絡則讓課堂無論是授課內容、講課形式、還是師生關系都不同于過去的教學,憑借網絡平臺、借助視聽語言老師把知識點變得碎片化、趣味化、特色化。隨著信息與通迅技術快速發展,與當前廣泛應用的眾多社會性工具軟件一樣,微課也將具有十分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
一、從傳統的備課到“做”課
1. 傳統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是老師通過課堂進行細致的講解讓學生掌握大量的知識,形式單一。傳統課堂進行提問檢驗學生是否學會了知識點,45分鐘的課堂知識過度集中于內容和方法的強調傳授,學生自主選擇空間有限,學習積極性不高。如何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發現、學會表達,如何激發創造力和趣味、積極性成為了新課堂的關鍵。
2. 轉型微課模式。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性和積極性讓課堂發生變化,微課把課堂內容變成了有明確目標,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教學方式。微課是在傳統的教學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課堂模式從板書到PPT,從PPT到微課。把一筆一劃的粉筆字變成了動畫,視頻,有趣味的知識點,從教室變成了需要的任何場景,書本有了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這能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理解問題。精美的微課是需要老師和技術人員共同完成,錄制視頻,整個過程的集成性需要后期團隊編輯制作。首先,教師準備PPT或適當動畫,還有相應的講解文字;其次,錄制設備可以是專業的,也可用錄屏軟件甚至手機等;最后,錄制好講授內容后進行后期編輯,將PPT或動畫特效等相結合。
二、時間碎片化,抽象具體化
1. 微課教學時間較短,根據知識點和學習規律,一般時常為5~10分鐘左右,相對于傳統的45分鐘一節課教學更能高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2. 教學內容比較少,與傳統課堂內容寬泛不同的是微課主題突出問題聚集,更適合老師的突出教學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等。相比于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內容更加精簡。
3. 資源容量較小,視頻格式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學生可以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以下載保存到電腦、手機實現移動學習和隨時學習。
4. “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后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這使得“微課”資源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征,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就學校教育而言,微課不僅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教育資源,而且也構成了學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
5. 主題突出、內容具體。一個課程就一個主題,或者說一個課程一個事;研究的問題來源于教育教學具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學反思、或是難點突破、或是重點強調、或是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觀點等等具體真實的自己或與同伴可以解決的問題。
6. 成果簡化、多樣傳播。因為內容具體、主題突出,所以研究內容容易表達、研究成果容易轉化;因為課程容量微小、用時簡短,所以,傳播形式多樣(網上視頻、手機傳播、微博討論)。
三、微課的發展趨勢
課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引人入勝。通過豐富的案例引出相關知識和基本信息。這樣的微課教學可以分別為講授類、問答類、啟發類、討論類、演示類、練習類、實驗類、表演類、自主學習類、合作學習類、探究學習類,減少了重復性,使得學生能有效分配利用時間隨時隨地地學習。
微課與設計團隊制作結合:微課表現形式多樣,制作過程不同視覺風格也有所不同。有些像電影,各種素材豐富且運用了蒙太奇之類的手法;有些像百家講壇,雖然看起來平實,但是用光、音響效果都很講究,有些簡潔的PPT、二維與三維的動畫等,這些都需要拍攝設備與環境,老師要與技術人員配合完成,每次錄制需要技術人員現場拍攝,前期設計腳本設定老師的出鏡時間、時長、景別等。總而言之,短短的視頻制作需要老師前期準備、技術人員前期準備、錄像、技術人員后期編輯等。所以出彩好看的微課與技術團隊的努力也是密不可分的。
微課平臺是區域性微課資源建設、共享和應用的基礎。平臺功能要在滿足微課 資源日常“建設、管理”的基礎上增加便于用戶“應用、研究”的功能模塊。形成微課建設、管理、應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務環境。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