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對史料分析的能力,要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由淺入深精心設計問題,訓練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史料分析;興趣;動手動口;問題設計
提供新材料、新情景,設置新問題,考查考生獲取提煉有效信息及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技能的實際運用,是新課程歷史命題的突出特點。近幾年中考中大量圖文材料題的出現,便映證了這一點。
對于平時的課堂而言,給學生補充大量的與教材知識相關的新材料和新情景是不切合實際的,畢竟一節課的時間和容量是有限的。那么,處于中考“理想”與課堂“現實”之間的我們,應該如何在有限的課堂里去有效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呢?
一、運用史料,以趣引思,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動力。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教師在教學過程如能重視運用史料,創設歷史情景,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勵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由此產生積極思維的氣氛。當學生對某一歷史問題表現出濃厚興趣時,教師應該及時加以鼓勵,并利用多媒體等新穎的教學手段,加以風趣生動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歷史事實,并由此產生一種探究真相的成就感。在日常授課中,涉及本地歷史風情的內容,應鼓勵學生挖掘、搜集史料。如講到抗日戰爭,可鼓勵學生深入當地百姓,找尋抗戰勇士的故事,了解日本侵略者貪婪兇殘的本性。
二、運用史料,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材料的興趣固然重要,但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要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學會動腦動口動手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動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口,培養學生的讀說能力;動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處理材料、歷史闡述和文字表達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學和訓練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興趣外,還應該把學生的思維激活,把興趣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授之而漁”,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一把掌握材料解析題的鑰匙,從而達到能力培養和提高的目的。
三、史料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在漫長的歲月里,歷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棟,有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認識歷史的重要來源。因此,學會分析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在進行史料教學時,一方面要激發學生對史料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遵循以下的原則和方法。
1.注重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教材中引用的史料都很多,一般地可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教師對史料的運用一定要有所選擇,要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所選史料或所提問題要符合客觀的認知規律,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不管史料是一段式還是多段式的,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有一定的啟發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無論是一題多問還是幾題幾問,問題之間要相互聯系,又彼此區別,角度應有所不同,層次有深有淺,形成立體結構。
2.要作適當補充,以加深理解
在教學上,充分利用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說,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課本的史料。教師應主動地去搜尋史料,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適當補充相關史料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精心設問,以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
在進行史料教學時,教師必須精心設問,進行學法指導;學生必須動腦動口動手,學會方法,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提問時,要有適當難度和梯度,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問題要有思考性和啟發性,或促進知識遷移,或促使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切忌問題太難,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沒有興趣。
四、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
1.認真閱讀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史料后面往往有一系列的問題,要想回答問題,必須完整準確地把握題意,而第一步先要弄明白史料的意思。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現代文的閱讀能力,這就為理解史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關鍵是學生要認真,要有耐心。認真閱讀史料,除了閱讀正文以外,還要注意閱讀史料的按語和出處。這些要素能夠讓我們把這段史料還原到相應的歷史環境下,有助于我們聯想到相關的歷史知識,正確答題。
2.仔細審題
如果說認真閱讀史料是準確答題的基礎,那么仔細審題則是關鍵。不少同學不會審題,特別是考試時遇到一些信息密度大,歷史事件跨越比較大的史料題。一看材料,還沒辨析,心里就已發慌,手腳自然就亂了。還沒答題,心里就打了敗仗。于是,還沒理清題意,就急忙草率答題。其結果,偏題離題嚴重,正確率可想而知。所以說,審清題意是正確答題的前提,只有仔細審題,正確理解題意,才能準確答題。
3.準確表述
在上述步驟進行完畢后,就要根據題目的要求在試卷上有針對性的動筆答題了。答題時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擊中要害,一氣呵成,不可羅里羅嗦,言之無物,涂涂改改,答非所問,丟、漏要點。這一步的關鍵是扣緊問題合理回答,對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進行有機整合、概括,表述時要做到語言準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
現在的歷史中考幾乎都要考到史料分析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不能等到九年級,應該從七年級開始,立足于課本,以興趣引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能力,把激趣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是可以在有限的課堂里有效培養出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的。
參考文獻:
[1]向勇.歷史想象實現之我見[J].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2(03)
[2]趙士祥.歷史與想象力培養的教學建構[J].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2(01)
[3]朱繼軍. 批判性思維:歷史課程“過程與方法”目標的人格特征[J].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0(07)
[4]張應進.透析中學歷史課教學中的“偽創新”[J].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0(06)
[5]丁志芳.新課程改革下歷史課堂的教學創新——兼談歷史的有效教學[J]. 中學歷史教學研究. 2010(Z1)
作者簡介:
李永兵(1964.11-),男,漢族,甘肅金塔人,大學本科,現任酒泉市金塔縣第三中學黨支部副書記兼副校長,研究方向:政史教學。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