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隊列訓練不僅是合格軍人外在形象塑造、內在職業素質培養不可或缺的課程,而且在普通高校學生軍事訓練中所起的作用也是被廣泛認可的。本文嘗試從中國禮學、隊列與戰爭、美學等角度,逐步分析和認識隊列訓練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其作用。
關鍵詞:隊列訓練;作用;溯源性;探析
隊列作為普通高校軍事技能課程的訓練內容,訓練過程不僅可以塑造每個參訓者良好的外在形象、協調一致整齊劃一的動作,如威武挺拔的軍姿、整齊一致(律)的停止間、行進間動作。更重要的是培養服從命令、吃苦耐勞、堅忍不拔、連續作戰的戰斗作風。有形的指標可視自不必多言,執行力及意志品質提高,凝聚力與戰斗力生成轉化是隊列訓練的主旨。現今高級中學、普通高等院校,社會多個行業領域都在進行不定量的隊列訓練內容,這也說明了隊列的影響力、育人作用已經不止于軍隊。
一、禮學奠定了隊列形成的根基
1.禮在古代具有規范和約束性
在古代社會大量的祭祀典禮過程中,盡管沒有哪一個文獻記錄或詳盡描述祭祀場面的詳細場景排列,但古代社會從禮法并兼向禮法分制的過程中,體現尊卑顯貴是必須在各種以天、地、神為主的祭祀活動中進行明確區分的。這些滲透在多種祭祀儀式中程式化的東西也成為替天行道馴服民眾的一部分。因此在這些規程中受眾很自然的產生了某些不可逾越的力量,當這種秩序化的力量通過朝見、神廟等活動的傳播,也就成為了一種必須遵從的禮,也便有了某些權利和法力的象征意義。這種象征意義漸漸使“列隊”形式具有了社會性的約束與規范作用。
2.禮在古代涉事具有廣泛性
在古代禮無處不在。禮就是社會統治的“王器”。把軍事活動中的“五戎”,“習射御角力”列于每年的九月十月以“禮”的形式規定下來,這便使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臣民百姓都去遵從,正如孔潁所說的:“奉天然后立帝,立帝然后言佐”。假以神意賦予蒼蒼黎民百姓,成為了自然法與人為法合二為一。在這些所謂“神”賦予的實際行為中,必是由人制定的操練隊形,前進與后退,左右移動的方法,稱之為“禮數”,遵從禮數者得到褒獎,違反禮數者貶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軍事(陣型、隊形)訓練活動在“禮”這個平臺上也就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
二、戰爭讓隊列不斷發展
1.古代作戰隊形與陣型的一致性
春秋戰國時代,中華大地是一個群雄逐鹿百家爭鳴的時期,有頻繁的戰爭,《孫子兵法》和《尉繚子》就出現在這個年代。在古代,平時怎么訓練隊形,戰時就怎么按照演練的隊形進行排兵布陣,日常訓練必須按照規定的隊形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隊形和隊形之間的距離、行進方向、所屬關系等,在聲音和旗幟的引導下做各種隊形的轉換或前進后退或左右交叉或側翼迂回。兩軍對壘時因勢利導的根據戰事發展來調動各部投入戰斗,使千軍萬馬立于不敗之地。這種隊形與陣型的一致性在冷兵器時代表現尤為突出。
2.武器的殺傷力讓隊列產生了變化
隨著人類的發展,從火藥發明金屬鑄造的火銃到燧發槍,到發明了來復槍發明,以至到馬克沁機槍連發武器應用于戰場等。這些大殺傷性武器應用于戰場,從表面看隊列是一種退出和失去,但其實這種轉換絲毫沒有弱化隊列訓練的作用,而是為了減少連發武器對人員的殺傷,為了保證進攻方的火力具有一定程度的點狀突破能力,這種疏開是有限度和左右前后距離的,根據具體的戰斗任務類型受敵人火力的威脅程度來保持相應的間隔密度(通常兵與兵的間隔是5——8米)和一定的平衡性。所以隊列于戰術中的基礎作用和理念并沒有降低,而是更強調這種戰術隊形的保持對于戰斗勝利的意義,也可以說是放大了隊列訓練的場地和作用。
3.培養軍人職業素養隊列不可或缺
軍隊作為國家武裝集團隨時準備打仗的特性是不可改變的。要打仗就必須具備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令行禁止的軍人職業素質。軍人的職業素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要通過特別設定的各種思想教育、基礎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心理訓練、接近實戰的演習等大量的訓練積累而漸漸形成。參訓者成百上千次甚至幾萬次的重復,在極度枯燥中付出巨大的體能,艱辛的汗水,甚至諸多不適與“痛苦”,依此逐步在壓力下養成依照口令(命令)做動作(執行任務)的行為習慣,進而開發了每個軍人的自覺與自律潛在能量與能力,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極強的戰斗集體意識,這樣在執行任務中就會能勇往直前,令必行禁必止。
三、隊列在美學中的延展
1.隊列之美以形式用動作體現
隊列動作之美表現在“雕琢”(訓練)的過程。國慶閱兵的方陣在風、霜、雨、雪中接受洗禮,驕陽下那嘹亮的口令與之對應的是一個個偉岸高大的身軀和鏗鏘的富有節奏感的動作,顆顆晶瑩汗珠不斷地撒淌,驕陽讓皮膚變成古銅色,好似一座座雕塑屹立于天地間,這是軍人的堅強鑄就的綠色長城和藍色的海洋。經過嚴格的隊列訓練雕琢所展示的首先就是一種高度的協調一致,在靜止狀態下橫、斜、縱、條塊分割有序排列,如峰巒疊嶂連綿不絕,行進中的方隊如大海波濤洶涌澎湃勢不可擋,因此而產生高于生命之體的精神震撼力,用形式展現了一種獨特的美。
2.隊列具有豐富的內涵美
隊列這種行為訓練的所追求的目標是讓參訓者的軍人意志品質得到最大限度的強化。隊列訓練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行為矯正的過程,隊列動作要求坐、臥、行、立有別于常態,站如松就要有松的挺拔,行就要有大海波濤之勢。“98”抗洪的決口處軍人用人體組成盾牌與洶涌的洪峰搏擊,“5.12”汶川大地震時,生命救援的黃金72小時,在廢墟上戰斗的成建制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他們用堅持不懈向國人和世界展現了中國軍人的偉大。這些大美大德都是軍人在平時的訓練教育逐步養成的,與隊列訓練更密不可分。
四、結論
禮學是隊列形成的根基,戰爭讓隊列在劍拔弩張、槍林彈雨中與生命共同發展變化,對于其在培養軍人品格塑造軍人形象的作用沒有因為隊列在戰場上的弱化而消失,反而其育人與教化的功能在軍隊建設中愈加凸顯,尤其是在美學價值上的作用更不可低估。尤其在二十一世紀以信息化為主的高科技時代,我們只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基礎訓練、專業訓練及其他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堅強意志品質、忠誠可靠的合格軍人。
參考文獻:
[1]葉朗著.美在意象[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
[2]理查德·舒斯特曼著{美},彭鋒等譯.生活即審美[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
作者簡介:
劉振社(1970.01—)男,山西陽城人,副教授。
(作者單位:武警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