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濤

摘 要:本文通過奧爾森集體行動的困境理論與我國國企現狀的結合,從理論上提到國企出現今天的一系列情況是合理的就像一句哲學說的,存在即合理。通過調查分析轉型期的中國采取國企的混合所有之路和實行有序的退出機制可以有效的解決弊端,從而實現良性發展。
關鍵詞:集體行動理論;國企;混合所有制;退出機制
1 國企改革的理論分析
奧爾森假定,一個集團組織起來,主要是為了保護“公共物品”,即集體性收益或適用于所有相關人員的不可分割的物品,“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理性的個人存在搭便車現象。“大鍋飯”是國企普變存在的弊端,近期國企改革的呼聲高漲,因為傳統上國企就是國家的企業,所有的資產都是國家的,作為國家的子民在國企里享受也是應該的。按奧爾森的說法就是,所有成員都堅持要平均的從集團的成功中獲益。存在“大鍋飯”思維的員工與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理論可以說是相得益彰。所以從理論上說國企必須要改掉這種不良局面,革新管理方式。
2 調研分析
某鋼鐵企業人員流動
[\&入職\&退休\&主動辭職\&被動辭退\&調離\&工亡\&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500
490
100
105
123
233
344
405
567
576\&50
56
50
46
45
67
63
63
67
69\&65
60
34
38
23
56
42
123
208
300\&2
2
3
2
2
2
2
3
3
2\&40
45
46
47
43
51
56
78
79
47\&8
7
6
5
5
5
5
4
3
2\&] [流動][年份]
備注:單位:人。例如2005年入職500人,退休是50人。
事實證明,真理都是簡單的,國企突出的問題是有良好進入機制而沒有健全的退出機制,傳統中的退休制幾乎失靈。致使國企承擔了太多的社會職能,成為“養老”的天堂,從實際上也需要改革。
3 國企改革的對策分析
奧爾森同樣認為有能力實現集體目標的組織通常能夠存在,是因為它能夠控制“有選擇性的激勵”這些激勵由私人物品和利益組成。有選擇的激勵在中國國企改革中就是把國企混合化,實行承包責任制和績效考核。早在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大隊的“包干合同” 開啟了承包責任制的模式,鳳陽縣的最先致富也詮釋了有選擇的激勵是最有效的。
3.1 實行混合所有制
在長期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指導下,我國發展了大量的國有企業,國企作為一種經濟形式本身并沒有錯,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對其改革。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在同一經濟組織中,不同的產權主體多元投資、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產權配置結構和經濟形式。它最初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是在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終于難以為繼的
時候開始展露頭角并發揮作用的,薩繆爾森也表示,“看不見的
手”雖然是一個有價值的見解,但是完全市場也有其無法克服的弊端。
混合所有制優勢一,嫁接!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選擇混合所有是其自身利弊決定的。國企以國家利益為重,優勢體現在產權是國家,從社會整體出發,但從奧爾森這里可以知道,大鍋里的“飯”人人想吃,但“做飯”的時候沒了奉獻精神,消極怠工,搭便車現象難以避免。私有制能極大激發市場活力,也能發揮資本逐利的天性,但是也會出現不擇手段、不顧大局、不負責任的局面與我國追求的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的宗旨不相符。混合所有能突破國企公有和私有的局限,實現二者優勢互補,能確保國家的管控。
混合所有優勢二,轉型升級!傳統國企都是國家出資,調查顯示大比例的國企負債居高不下,以鋼鐵行業為例2015—2016這一年之內,虧損不計其數,混合所有而引進,盤活了市場資金,帶動了新項目新產業,激發了員工的創新精神。實現了“臃腫”的國企向“精巧”的現代化企業轉型。
混合所有優勢三,符合理性!社會中有投資者、知識、管理和勞動,一個文明的國家,應該是以投資者階層為中流砥柱,因為投資者的價值取向、審美更接近理性。
3.2 實行有序的退出機制
真理都是簡單的!國企中的“搭便車”已屢見不鮮,根據圖表顯示,國企承擔太多社會職能,儼然成了類似公務員的“鐵飯碗”不求無功,但求無錯。只要不犯錯就可以養老,實際上,出現點錯誤也沒事,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就不會被開除,就是因為退出機制的設計、考核力度微乎其微才導致國企今天的“虛胖”即大而不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今天,企業里的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工資能升能降,已成為常識。加快健全完善有序退出機制是消弱國企社會職能,快速與市場接軌的,改善集體行動困境尷尬局面的前提。
4 總結
更進一步說,奧爾森對集團行為的分析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集團組織的要害。他揭示了集團分利性與國企興衰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對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的企業發展來說無疑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光斌.奧爾森集體行動理論的貢獻與誤區——一種新制度主義的解讀[J].教學與研究,2006(01).
[2]陳小洪.國有企業改制:問題與建議[J].中國金融,2005(18).
[3]李小瑞.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主要觀點綜述[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