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關鍵詞】 作業療法;腦癱兒童;內涵;作用;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118—01
小兒腦癱簡稱腦癱,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癥,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肌張力異常、姿勢及反射異常,在生活中則表現為走路不穩、握物不緊、肢體動作不協調。通過課題實踐研究,我們發現作業療法能維持腦癱兒童現有的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殘存功能,提高腦癱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作業療法的內涵
作業療法是通過有目的的選擇,對身體上、精神上、發育上有功能障礙或殘疾,以及不同的程度喪失生活自理和職業勞動能力的患者進行治療和訓練,使其恢復、改善和增強生活、學習和勞動的能力的一種康復治療方法。作業療法作為一種康復治療方法,重視康復對象的現有水平,注重選擇作業的目的性和腦癱兒童的參與度,強調讓腦癱兒童在感興趣的作業中改善功能障礙,提高生活能力。
二、作業療法的作用
1.改善腦癱兒童的運動功能。如,針對粗大運動功能可以設計一些翻、滾、坐、爬、體位變換、搬運、負重等活動;針對精細運動能力可以設計一些桌面作業活動,如穿線板、拼圖、積木、物品分類及分類挑揀等活動。
2.提高腦癱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將場景設計為早上起床,可以讓學生們進行一些以穿鞋襪、穿衣褲、系鞋帶、扣紐扣、上拉鏈等為主題的作業活動;將作業場景設計為廚房,可以讓學生們進行開關水龍頭、洗水果、擇菜、挑揀黃(綠)豆、捏面團等作業活動。通過在各種模擬場景下進行的作業活動,可以提高腦癱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這對他們適應社會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
3.促進腦癱兒童的語言表達及溝通交往能力。大部分腦癱兒童由于受身體條件的限制,參與集體活動的機會較少。在實施作業治療時,有目的地設計一些能讓腦癱兒童參與進來的集體游戲活動,既能讓腦癱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寶貴的生活經驗,又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及相互間的溝通交往能力。
三、作業療法的具體應用
1.初期評定。作業療法領域中的評定大體可分為以下幾方面,即身體功能評定、感覺評定、心理評定、日常生活動作評定等。對腦癱兒童進行準確的評定,將為設定康復目標,制訂訓練計劃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為檢驗康復效果留下客觀的記錄,也是康復指導訓練的重要資料。
2.確定目標。根據評定結果,教師利用自己對疾病、障礙的認識水平、工作經驗和預測能力,提出對腦癱兒童康復的長期和短期目標。如,有的腦癱兒童肢體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不會穿衣服,可把“學會穿衣服”定為長期目標。運用任務分析法,把“學會穿衣服”分解為三個階段性目標,第一階段進行粗大動作功能的訓練,能把衣服披在身上;第二階段能把手臂伸進衣袖里;第三階段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學會扣紐扣。當三個階段性目標實現,長期目標也就實現了。
3.制訂計劃。對腦癱兒童初期評定和確定的目標是制訂計劃的基礎。一個好的計劃應把作業活動和短期目標緊密結合起來,而且對訓練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如每周訓練的次數、每次訓練的時間、場所、使用的器材、作業的種類等也應列入計劃之中,只有這樣,制訂的計劃才能更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在制訂計劃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作業活動的難度要適合腦癱兒童現有的功能水平;按照康復目標選擇適應的作業活動;充分考慮腦癱兒童的興趣與愛好;選擇作業活動時要考慮腦癱兒童的禁忌和注意事項。
4.實施計劃。在實施訓練計劃前,要將確定的目標、計劃和方法向腦癱兒童說明,以便腦癱兒童對訓練的目標和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配合老師進行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老師要對訓練后功能和能力的提高與初期評價結果進行比較,及時研究計劃的可行性和實效性,對需要調整的內容及時修改。
5.效果評估。效果評估可分為階段評估和總結評估。階段評估是從腦癱兒童康復訓練的初期評定時開始的、漸進的多次評估;總結評估則是在階段評估基礎上進行的總結性判斷。階段性評估的重點是判斷障礙是否有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訓練方案有無必要調整??偨Y性評估的目的在于判定康復效果如何、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對遺留問題提出進一步的解決方法和建議。功能改善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腦癱兒童通過康復訓練,取得的極微小的進展和變化都是可貴的,都應給予鼓勵。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作業療法在腦癱兒童康復中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為GS【2015】GHB0648)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