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春
摘 要: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要想改變這種模式,激活課堂,首先應改變傳統教學觀,塑造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其次要研究語文課堂,優化教學結構,并借助班班通教學手段的創新,使學生形象感知,使課堂充滿活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角色定位;合作探究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大多數學生不是聽老師講,就是聽老師與其他學生的一問一答,他們永遠是老師導演的“教案劇”中不起眼的“群眾演員”,甚至只是“觀眾”或“聽眾”。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曾對此現象做過十分中肯的分析:“課堂教學既然是一講一聽的關系,教師當然是主角了,學生只處在觀眾的地位,即使偶爾舉手答個問題,也只不過是配角罷了。這對學生很輕松,聽不聽可以隨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學生會不會習慣了老師都給講,變得永遠離不開教師了呢?”于是葉圣陶老先生進而提出了“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個著名論斷,并鼓勵老師“朝這樣好的境界努力”。所以為了達到“這樣好的境界”,就需要老師摒棄傳統觀念,不斷研究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優化教學結構,使語文課堂真正地活起來。
如何使語文課堂活起來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激活課堂,讓老師“活”起來
1.注意定位自己的角色
新課標強調教師由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的舊觀念,設身處地地為學生創造輕松良好的學習氛圍,形成一個互教互學的“學習共同體”。這就意味著師生關系已由過去教與學的關系轉變為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要彼此敞開心扉,相互接納。這時的教師已不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師的角色也應隨著教學內容的改變而改變,時而是導演、時而是演員、時而是節目主持人、時而是導播等。只有在這樣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才會以愉快的心情鉆研問題、積極思維、馳騁想象。
2.注重塑造自身的魅力
從教以來,我始終堅信一句話:“要想學生喜歡你的語文課,首先要喜歡你這個老師。”而親切的教態、豐富的學識、標準的普通話及幽默風趣的語言是教師吸引學生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一項教學基本功。想象一下: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以“一副自然大方、親切隨和的教態,一身端莊整潔、搭配得當的衣著,一手龍飛鳳舞、剛柔相濟的書法,一口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普通話,一段聲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誦,一段妙趣橫生、令人笑口大開的故事……”出現在學生面前,哪個學生會不喜歡呢?這樣一個滿腹經綸、才氣橫溢、幽默風趣、妙語連珠的老師必然會對學生的注意力產生無形的控制作用,對學生的審美情趣具有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有利于激發其學習興趣,煥發課堂活力。
二、激活課堂,讓學生“活”起來
1.創設引人入勝的課堂開端,讓學生形象感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興趣,首先教師應通過巧妙的導入設計,調動學生,創設出學習、競賽、思考等各種與課堂教學目標相對應的情境,讓學生形象感知,并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嘗試了不少好的導入方法,如音樂歌曲導入、故事導入、詞詩導入、實驗導入、問題導入、對聯導入、謎語導入、影視動畫導入、設置懸念導入,甚至從學生的親身經歷導入等。
如,在教學《背影》這篇課文時,我就用崔京浩的《父親》歌曲導入,營造濃濃的親情氛圍,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在教學《斑羚飛渡》時,我用《藏羚羊的跪拜》這一故事導入,增強了文學的趣味性;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我用動畫Flash導入,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也讓學生快速了解課文內容等。總之,好的導入就像高漲的春潮,能刺激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以達到激活課堂的目的。
2.設計靈活開放的課堂教學,讓課堂充滿活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課堂教學中的內容和形式貼切統一,恰到好處的設計,無疑會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良好效果。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會根據需要設計各種靈活開放的授課方式,如采用對話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分角色朗誦、排演課本劇、辯論賽、知識競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學生可以說、可以讀、可以寫、可以辯,甚至可以演、可以唱,形式不拘一格、靈活多變,不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還恰當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如,在上《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我采用表演、競賽的游戲方式,按自由組合方式分為4組進行準備、表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我就坐在教室的角落當評委,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熟知課文內容,還充分發揮了他們的綜合能力,老師真是坐收“漁翁之利”,何樂而不為。如,我在上《羚羊木雕》這一課時,采取的是對話式教學方式,我就坐在學生中間,拋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學生親切交流,讓學生能更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如,在上《走進自然》這一綜合實踐寫作課時,我則采用體驗式教學方式,大膽地把課堂搬到操場、搬到室外,讓學生走進自然,用陽光去撥動孩子的心弦,使他們在身心體驗中產生更多的創作靈感,慢慢地喜歡上語文,喜歡上你教授的每一堂課。總而言之,設計靈活開放的課堂教學,能使更多切合文本內容的、開放的、自由的教學形式成為現實,這無疑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人性、更融洽。
3.班班通使用的多元嘗試,讓課堂錦上添花
傳統的課堂上,語文老師只需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就可以馳騁于三尺講臺之上,但學生難免感到單調、乏味,所以班班通教學成為時尚也是一種必然。它能夠把大量直觀的材料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呈現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全過程,使教學中空間、抽象、費解的概念變得具體、直觀、易理解。此外,它還能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聲、畫交融,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達到激活課堂的目的。
自使用班班通以來,我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多元嘗試。如,在教學寫景類的文章時,作者用詞優美、文筆華麗,且手法多樣,教師要講解,如同對其進行肢解,很是痛苦,不講解又很難讓學生理解,這時就可以借助一些圖片或視頻材料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更直觀地欣賞美。就拿朱自清的《春》來說,我就借助班班通再現課文中的畫面,表現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教師邊誦讀課文,邊展示畫面,書面文字自然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畫面,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體會出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如在教學一些抽象的、學生難以想象的課文時,我也借助班班通,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形象的圖像、感性的音樂,從而使學生把握文章的內涵,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拿《安塞腰鼓》來說,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題比較困難,我讓學生觀看安塞腰鼓表演的壯觀場面,去感受安塞腰鼓那令人震撼的鼓聲,那奇麗的舞姿……以達到教學目的。總之,班班通既然得到廣泛普及,我們就應該大膽地嘗試,讓它為語文課堂增色,讓語文課堂煥發光彩。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只是我在教學中體會較深的兩方面。我想,只要我們大膽實踐,勤于反思,努力鉆研,善于借鑒,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激活語文課堂的好方法,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越來越受學生歡迎。
參考文獻:
[1]單永志.葉圣陶的教學方法論及其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4).
[2]周宏,高長梅.中外教育思想全書[M].中國物資出版社,1999-0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