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先勇
【摘 ? ?要】我國現行的素質教育教學體制明確要求:學校教育要從德、智、體、美等多個方面培養學生,從而塑造出具有良好文化素養和道德素質并存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本文中我將主要從人格塑造這一角度,談談如何做好中學生的德育教學工作。
【關鍵詞】德育 ?中學教育 ?健全人格 ?塑造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56
眾所周知,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人才,而何為“人才”,在我看來,人是才的先決條件,只有先成為有用的人,才能夠通過進一步的學習成為對于家國建設有用之才。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于人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穩定的過程,所以對于學校教育來說,最首要的任務并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相應的知識內容,而要給予學生精神上的陶冶和道德上的教育,從而培養出合格的人。
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我國曾長期沿用應試教育教學體制,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甚至是學生本身在“應試觀念”的影響下,都將知識學習放到了教學的主要位置,而忽略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導致學生在思想領域的防御性降低,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尤其是近二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學生的視野不斷開闊,在接觸新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不免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這也是導致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幾率不斷上升的原因之一,所以,近年來我國實行的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也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教學,更要做好德育工作,從而保證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發展。那么,作為教師如何才能做好德育工作?如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個性和人格呢?在我看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要身體力行,發揮榜樣力量
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對于大部分中學生來說,日常學習過程中在校的時間遠遠大于在家的時間,學生和教師之間溝通的機會是最多且最頻繁的,并且教師處在教育者的位置上,一舉一動都是對學生的行為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在德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身體力行,嚴格要求自己,通過自己的言行給學生以正確的影響和教化。
教師要加強自身建設,將自己打造成學生心目中的標桿和榜樣,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個人魅力來影響學生。一方面,教師在知識方面要成為絕對的權威,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做到廣泛涉獵,尤其是對于自身所教的科目要做到精通,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不自覺地對教師產生信服心理,進而達到道德思維方面潛移默化影響的效果。
另一方面,教師在日常言行方面要做到黑白分明,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尤其是在班級事務的處理方面,可以制定明確的條款和紀律,做到賞罰分明,尤其是對于一些道德原則要著重強調,從而在學生心理方面畫出底線,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向著健康方向發展,從而從點滴入手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個性和人格。
二、知識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性的傳輸正確的價值觀
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曾說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德育教學與知識教學相結合,從而在知識傳輸的過程中,做好健康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工作,培養學生健康個性和人格,最終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首先,通過學科內容引導學生健康人格的建立。中學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眾多,其中除了政治、思想品德等主要進行道德教化的學科之外,語文、歷史等科目中也滲透著眾多德育內容,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性的進行引導。例如在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剖析文章,利用文章中積極向上的情感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等。總之,在不同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要有目的性的培養學生自立自強,不斷進取的精神。
其次,有目的性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鍛煉學生的毅力和進取心。中學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緊、壓力重,部分抗壓能力較差的學生,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放棄心理,這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會在以后的生活過程中形成慣性思維,遇到問題就會退縮。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矯正學生學習習慣的方式,有目的性的塑造學生人格。例如幫助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習慣、課堂主動發言習慣等,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抗壓能力、抗打擊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毅力,還能在無形中增強學生自我展示的勇氣,進而幫助學生養成開朗、自信的個性。
三、日常溝通過程中糾正偏差
首先,教師要做好心理輔導工作。中學時期,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處于快速成長時期,顯著特征就是學習能力不斷增強,心理敏感度也普遍提升,通常會出現我們所謂的“叛逆期”。這一時期,學生的快速轉變導致其對于各方面知識吸收速度大大加快,但此時,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還不強,如果經常性的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容易導致思維模式的偏離性,進而在問題思考方面出現錯誤的價值取向,甚至導致個性和人格的偏離。所以中學生中不乏有性情古怪,個性偏激者,更有甚者,逐漸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心理輔導工作,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樹立起健康的思維方式,塑造健康的個性和人格,進而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健康成長,發展為負責任、有道德的高素質人才。
其次,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特點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人,有些學生內向、不善言辭,但心理情感豐富;有些學生外向,愛出風頭,表現欲望強;有的學生敏感暴躁,容易沖動。對于中學生來說,過去十幾年的成長過程中,由于外部環境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個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良莠不齊。很多教師對于學習不好的學生會不自覺地進行諷刺性教育,例如“靠這點成績,你好意思么?”“這水平,掃大街的也能達到”……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尤其是對于處于青春期心里較為敏感的中學生來說,容易因此刺傷自尊心,進而生出叛逆心理。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僅僅憑借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來定義學生,同時,還要盡量采用鼓勵的方式給予學生以積極性的引導。
總之,德育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教師,我們要在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做到德育教學與知識教學的完美融合,從而培養出具有高尚人格、健康價值觀、豐富文化素養并存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