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峰
摘 要 本文提出了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機電控制類課程教學改革方案,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智能終端和仿真技術,構建“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互動式教學模式。該方案的實施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 機電控制 教學改革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8.042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ode of the vocational mechatronic contro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et technology, smart devices and simulation, the "MOOC, Micro lecture + flipped classroom"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aching reform not only dramatically improves mo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but also achieves a good teaching result.
Key words mechatronic control; teaching reform; internet +
0 引言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 “互聯網+行動”計劃,第一次將“互聯網+”寫入國家頂層設計,將“互聯網+”概念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勢必加速向各行各業滲透,促進產業融合。 “互聯網+”時代大部分信息來源網絡,利用互聯網獲取的信息遠多于從傳統的書刊雜志獲取的信息。“互聯網+”的本質就是碎片與重構,①將原來的體系碎片化后以互聯網為中心重構。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群通過移動終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地點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娛樂,互聯網成為主要的學習、娛樂渠道。
當代大學生在信息化時代成長,是使用互聯網最活躍的群體。智能手機成為時下大學生不可離身之物,上課不帶書本必帶手機,課堂上大學生玩手機刷微信朋友圈成為“低頭族”、“手指控”。 近年來特別是高職學生由于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精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只能進行碎片化學習,與“互聯網+”的碎片化思維不謀而合。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以學生為主體推進高職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機電控制類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
“互聯網+教育”以學習者為主體使學習更加個性化自主化,在教育領域引起巨大變革。“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知識和信息的主要載體,在教學方面形成了沒有時空限制的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的新模式;在學習方面形成了碎片化學習、線上線下一體化學習和移動學習等多種形式;在教學資源方面形成了微課、慕課等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互聯網成為教與學的新場所。“互聯網+”時代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的出現對教學模式進行重構,基于智能終端的教學平臺使教學得到翻轉。原課內基本知識的講解以慕課、微課等形式由學習者利用智能終端自主在課外完成學習;課內教學則由任務布置、課題討論和實驗實訓等活動代替。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②引導者、輔導答疑者而不是講授者,學習者是課堂的主體、認知的主體。本文利用慕課、微課形式設計了適合“互聯網+”背景下的翻轉課堂新的教學模式,考慮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習慣兼顧個體不同,既根據學習者自身能力進行分層學習又能讓學習者在合作中共贏,促進學習者互動,將知識技能內化。
1.1 基于慕課的教學模式構建
慕課是課程教學利用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的產物,慕課在互聯網平臺上運行,學習者利用智能終端隨時隨地實現平臺、教師、學習者和學習資源的深度互動。③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和互動有利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高職機電控制類課程借助慕課和仿真軟件的發展,將慕課、仿真軟件與翻轉課堂有機結合,實現以學習者為主體,培養學習者自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大量的國內外優質慕課教學資源被高校購買,但這些教學資源課程的實際利用效果遭到質疑,特別是作為選修供幾百學生課外自學的學習效果更不理想。我們借助慕課構建適應高職機電控制類課程教學模式,即學習者利用慕課課前自主學習,課內利用翻轉課堂實現成果匯報鞏固內化知識和學習成功評價,課后師生及時反饋促進學習者改進學習策略。教師成為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策略的幫助者和學習成果的評價者。④教學開始之前,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或選擇適合本校學習者學習的慕課,制定學習目標、課內活動項目、成果匯報要求和考評標準。在課前學習者利用課內資源自主學習,學習者根據學習目標選擇性地觀看慕課視頻完成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課內教學是學習者分批展示學習成果和交流互動,教師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課后師生通過QQ群、微信群和在線學習平臺等多種形式討論學習經驗和反思教學,激勵學習者采用更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
1.2 基于微課的教學模式構建
微課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⑤微課的內容包括課堂教學視頻、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反思、教學評價及學習者反饋等教學資源,見圖2微課資源與生態,它們以教學視頻為核心共同營造了一個主題突出、指向明確和結構化的教學資源應用生態環境。
微課包括微視頻和微資源兩部分,即重點知識的講解小視頻和對應的課件、教案、訓練、評價等教學資源。微視頻不是教學資源的壓縮版或切割版,而是根據具體的一個知識點或難點錄制成小的視頻,借助網絡共享給學習者。微課既是實現翻轉課堂的基礎又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微課區別于慕課的主要特征是視頻是授課教師根據授課程重點難點和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專門錄制的視頻,微課具有教學主題突出、內容精簡、視頻短小、易于修改、資源豐富等特點。教師課前將一個具體的機電控制類課程知識點錄制成一個小視頻并發布給學習者,同時撰寫教案、設計相應的訓練、評價等教學資源。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讓學習者探究性地應用機電控制類課程知識開發小項目。課后學生進行學習互動交流,制作開發新的機電控制作品,互相督促、互相進步。
慕課和微課不同在于微課的核心是一段小而精的教學視頻,慕課是以一門完整的課程形式組織;而慕課中所使用的視頻大多以微課的形式進行組織。機電控制類課程以微課為學習資源通過慕課實現課程翻轉教學。
2 “互聯網+ ”背景下高職機電控制類課程的教學實施
“互聯網+”的時代通過改變高職機電控制類課程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和仿真技術提高高職機電控制類課程教學效果,接下來本文將對“互聯網+”時代下高職機電控制類課程教學的實施進行分析。
2.1 “互聯網+ ”背景下互動教學平臺的構建
“互聯網+”背景下以仿真軟件為工具,以項目式教學為手段,以機電控制類課程的微課、慕課為形式,將互聯網技術和虛擬仿真技術有機融合,開發基于“互聯網+”的互動教學平臺實現機電控制類課程理論學習、軟件仿真和實訓一體化,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線上學習線下實踐”自主學習新模式和“課前自學課上互動課后反饋”的教學情景。
互動教學平臺利用騰訊公司推出的微信個人客戶端和公眾平臺實現機電控制類學習資料傳送、共享和師生的互動交流。該平臺以其多維交互性、隨時性和移動性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實現學習者自主地利用零碎時間實現碎片式學習。課程開始前運用微信的個人客戶端將師生組成微信群組后就可以通過微信的視頻、圖片或文字等傳輸功能向學生發送微課、網址鏈接等學習資源;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掃二維碼獲得教學課件、教案、仿真或實訓項目等教學資源,學生可以獲得多感官刺激的豐富形象的圖片和視頻教學資源;課后師生利用微信交流平臺討論機電控制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問題點,教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實時指導,實現師生、學生之間良性教與學的互動,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2.2 “互聯網+ ”背景下教學資源的重構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號召下,更多學習基礎相對薄弱、注意力不能長期集中的學生進入高職教育,大部分學生分析理解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相對不足,對專業知識學習缺乏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容易接受動手的實踐實訓和“情境性”的內容知識。傳統高職教育教學中理論知識與實訓分開,教學資源相互獨立。在互聯網+時代,集理論知識、仿真、實踐于一體,涉及到理論知識、軟件設計、硬件制作與調試等教學環節的資源根據慕課、微課的形式進行教學內容碎片化設計和重構,以便更好地適應“互聯網+ ”背景下的教學。課前教師根據新的教學模式完成課程的教學設計、⑥資源整合優化、教學場景的構建、教學組織模式的協商和學習評價的確定。
2.3 “互聯網+ ”背景下診斷性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評價根據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考慮評價的復雜性和有效性注重學習過程的階段性評價,通過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診斷性評價,不斷調整學習方法和教學內容,促使學習者熟練掌握全部課程教學內容通過終結性測試評價。“互聯網+”背景下評價要收集考試外的職業傾向、學習動力、實踐能力等數據支持全過程、全方位的系統化綜合性評價。評價是手段而不是結果,教師對學習者的學習進行評價反饋學習效果,學習者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反饋教學效果,師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式的評價體系。機電控制類課程的教學的評價除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評價外還引入社會的評價,社會企業對學生和學校的評價,畢業學生工作后對課程的評價等。將課程教學評價放置于企業相應崗位上由社會來檢驗學習者在崗位上的匹配度和適應性,能促進高職機電控制類課程教學改革。
3 結束語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模式將枯燥的書本理論知識搬到以智能終端為學習平臺的互聯網上,學習資料以直觀生動的短小視頻融入到互動的學習氛圍中,適應當代發展趨勢和學習者的習慣,學習動力被極大地激發。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自己掌控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減少學習能力差異帶來的課堂教學節奏的分歧,使得學習更加自主化、個性化和更有效率,實現了學習者獲取學習能力滿足自身學習需求。
課題來源:廣東機電教指委教改項目,jd201513,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機電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注釋
① 王竹立.“互聯網+教育”意味著什么[J].今日教育,2015.450:1.
② 荊全忠,邢鵬.“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③ 陳冰冰.MOOCS 課程模式: 貢獻和困境[J].外語電化教學,2014(3):39-40.
④ 王麗麗,楊帆.“互聯網+ ”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8):159-162.
⑤ 胡鐵生.微課: 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⑥ 顏正恕,徐濟惠.線上線下一體化“互聯網+”個性化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5):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