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琰
【摘要】:中國山水畫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期間產生了許多優秀的山水畫論作品,這些繪畫理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山水畫造型的發展方向。中國山水畫是寫實的,同時也是寫意的。這其中包含了中國古人無盡的智慧,是中國儒釋道思想在繪畫當中的生發。本論文研究中國古代繪畫理論對古代山水畫造型藝術發展產生的影響以及它們對當代繪畫產生的作用。通過中國畫傳統造型藝術的發展,不斷的從古今中外各種因素中汲取營養,特別是在新的科學技術與西方美學觀念沖擊下,中國畫的造型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種變化是前進上升的,他在傳承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淀和精華,具有最獨特的表現形式。
【關鍵詞】:造型;意境;筆墨;線條
一、造型藝術的基本內涵
造型藝術是藝術形態之一。指以一定物質材料(如繪畫用顏料、墨、絹、布、紙、木板等,雕塑、工藝用木、石、泥、玻璃、金屬等,建筑用多種建筑材料等)和手段創造的可視靜態空間形象的藝術。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萊辛在《拉奧孔》中始用這一名詞。在德語中造型(bilden)原義謂“模寫”(abbilden)或“制作似像”(eildmachen)。在新中國建國后由蘇聯傳入,并與“美術”互用。
造型即創造形體 ,是美術的主要特征 ,是對美術在物質材料 和手段上的把握。中國20世紀以后才廣泛使用它并將書法、篆刻納入其外延。中國繪畫從萌芽到成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期間產生了許多優秀的繪畫理論作品。中國繪畫的美學思想、畫理、畫論、畫法等具有相當的廣度與深度,其中不乏許多優秀的繪畫理論作品提出“簡”的繪畫造型思想。
二、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征
造型性:空間物質形式作為一種空間藝術形式,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征首先是它的造型性。是指藝術家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在一定的空間中塑造出藝術形象。由于這種藝術形象是直接的空間存在形式,因此人們的視覺可以毫無障礙地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從而引發審美感覺。在繪畫和攝影藝術中,藝術家用線條、色彩、色調和拘留在平面空間中創造著或平面感或立體感的二度形象;在雕塑、建筑藝術和工藝美術中,藝術家們則用泥土、木石、金屬為材料,在立體的空間中創造出具有實在物質性的三度形象。造型藝術的物質媒介決定了其作品的靜態的永久性,它總是以靜示動,寓靜于動,以無聲示有聲,在一種永久的物質形態中表達深刻的歷史和審美蘊涵。
到達頂點之前的永固性與瞬間性:造型藝術由于塑造的是可視的空間性的靜態形象,因此就其本質而言,它是不適合表現事物的運動和過程的。所以,藝術家通過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而塑造出的藝術形象,只能是藝術形象運動過程中的某一瞬間的凝固,是它(或他)在瞬間構形象展現。萊辛在《拉奧孔》中曾談到:"繪畫由于所用的符號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拋開時間……"造型藝術在審美特征上的瞬間性,說明它只是一種空間藝術而非時間藝術。正因為此,造型藝術家在創作中必須學會觀察時間生活與事物過程,學會在事物過程的動與靜的交叉點上捕捉瞬間形象。姿勢表情盡管可以暗示某一顯出特征的動作,卻只應表現出那個動作的開始或準備,或者說,一種意圖,否則就是表現出動作停頓回到靜止狀態。一種蘊藏著整個世界的一切可能性在內的精神處在靜止和獨立自主的狀態,對于雕刻的形象是最理想的。
從再現到表現:造型藝術的另一個審美特征是長于再現而力求表現。從傳統角度看,造型藝術是長于再現而拙于表現的。萊辛曾說過,繪畫所處理的"是一個眼見的靜態,其中各部分是在空間中并列而展開的。繪畫由于所用造型藝術的符號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間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拋開時間;所以持續的動作,正因為這是持續的,就不能成為繪畫的題材。繪畫只能滿足于在空間中并列的動作或是單純的物體,這些物體可以用姿態去暗示某一種動作。"無庸置疑,造型藝術在再現事物的形象方面具有更大的確定性。
三、中國畫造型藝術的發展演變
中國畫的造型藝術經歷了一個由形似到神似的過程,以及最后到“似與不似”這樣一個有初級到高級的過程,往往追求一種精神美、意象美以及在現與表現的融合。
早在原始社會,馬家窯文化的《舞蹈紋彩陶盆》就出現了中國繪畫史上初具情節性繪畫作品。在藝術表現的能力上,彩陶的各種紋飾充分體現出當時人們已經開始對物象進行總結與概括,初步掌握了形象的特征并且有了流暢粗放的線條變化,可以說此時的中國畫造型藝術已經處于萌芽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時期的造型藝術主要表現在青銅器工藝上,青銅器上那種富有變化的紋飾表明當時美術家對于藝術形象的高超概括能力。秦漢時期的造型藝術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秦漢造型注重“傳神寫照”,筆墨線條飛轉流動,呈現出磅礴的張力和氣勢。魏晉時期受道家思想與玄學思想及文化大融合的影響,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畫家,最著名的就是東晉畫家顧愷之,他提出了傳神論和以形寫神的理論,認為繪畫要在形似的基礎上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隋唐時期,繪畫藝術高度發展。在人物畫方面,出現了閻立本為代表的中原風格和以尉遲乙僧為代表的西域風格。以閻立本為例,他的畫筆力剛健,線條如盤曲的鐵絲,人物造型稚拙傳神、形神兼備,每根線條都充滿韻律美。五代宋元時期隨著文人畫的興起與發展,意境在畫面上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巴鈳熢旎?,中得心源”這一美學思想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完美體現。他將自然美,藝術美,生活美完美的表現出來。明清時期宮廷繪畫復興,繪畫商品化興起,西洋繪畫傳入,各畫派蜂起,此時最具代表性的是吳門畫派、以摹古為主的四王和以描繪自然為主的四僧。
四、中國山水畫的造型基礎
中國畫講求以形媚道,托物明志。中國山水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無論采用何種表現形式和手法,都是畫家個性、情感和向善向美的內心世界的流露,這種流露與大眾聲息相通,從而有了最廣泛的基礎和最強大的生命力。山川的四季變化觸動畫家心弦,同時引起畫家無限哲思。因此外師造化是中國畫畫家最基本的藝術源泉,也是中國山水畫家造型的參考依據。
中國山水畫不是為了再現自然的美、不是描述性的,而是充滿精神象征、哲學象征的藝術。南齊謝赫六法論提到的“氣韻生動”,氣和韻就是山水畫的精髓所在,這是抽查想的只有通過畫家的意象造型才能夠得以體現。意象造型可以使山水畫家不受客觀物象的局限和約束,可以較輕松自由的造型和處理構圖,同時也可以結合畫家的內在修養盡力的表達自然意境的境界。
五、中國畫造型的主客觀性
宗炳在他的山水畫序中提出“山水以形媚道”這里得到是古人哲學理論中最為基礎的概念,是原理真理之意,是指天地萬物總的法則、總的規律。宗炳所提出的道實質上是對中國山水畫造型觀念的要求,是對山水形制的思考,有道一定會產生形有形不一定會通道,所以中國山水畫追求的境界是但求神似而不求形似,當然這也使中國山水畫造型的難點所在,同時也是山水畫的魅力所在。五代荊浩隱居太行山,經常深入山林觀察體驗,沉醉在自然山川寫生中遂有《匡廬圖》。宋代范寬常年生活在終南山間,時常危坐終日,放眼環顧山間美靜以求山間奇趣。他筆法雄厚老硬,著有巨作《溪山行旅圖》。這也是畫家外師造化而又中得心源的結果。黃公望經常居住在富春江便經常飽覽富春江的景色,袖攜紙筆,遇到欣賞的景物就駐足描繪。觀看他們的繪畫作品會發現他們的畫總是師法自然,通過對自然物象的客觀觀察,在經過自己的主管取舍才得以繪制流芳百世的歷史名作。我們永遠無法找到和他們畫面中一模一樣的景色,他們所描繪的是胸中丘壑。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1.
[2]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英)柯律格.中國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美)希文巴內特.藝術寫作簡明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5]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12.
[6]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