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飛 李德英 陳志顏 王愛萍 劉小強
摘 要:農民安置型社區作為新形勢下城鎮化發展的特定產物,其社區文化建設顯得十分重要。農民到居民的身份轉變是否成功,直接影響了社區文化建設的成效。然而,由于社區居民自由散漫、缺乏凝聚力和身份認同感以及文化素質存在差異,致使安置社區文化建設阻力重重。同時,有限的社區建設經費無法滿足社區文化建設的費用支出及需求,影響了社區文化建設活動的正常開展。
關鍵詞:安置型社區;文化建設;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035-03
“十二五”期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政府征地后使許多農民失去原有生存的土地,為安置這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政府修建了大批的安置型社區,使其實現了從農民到居民的身份轉變[1]。從農村過渡到城市,從農民過渡到居民,他們的生活方式在發生改變,這種改變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質量。而生活質量的高低又決定了安置型社區的整體面貌乃至社會的和諧。政府想方設法改善安置社區居民的生活條件,高度重視安置型社區的文化建設,積極采取了許多有利的文化建設措施,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文化素質。農民的生活水平逐漸得到改善和提高,社區的文化建設也逐漸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然而,這些被安置在統一建設的安置型小區的新居民,由于安置社區處在建設初期,許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和不足,現有的一些信息資源未得到合理且有效的利用,以及社區文化管理和服務落后,文化活動較少,使得許多居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感較低,對社區的文化建設滿意度不高[2]。如何采取更合理的措施,加強安置型社區文化建設,逐步提高社區文化服務質量和農民市民化意識,實現由農民順利向城鎮化居民的轉變,是自貢市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遇到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社會面臨的重要課題[3]。
一、關于“十二五”期間自貢市部分安置小區的調查
(一)自貢市景苑社區的調查
景苑社區隸屬自流井區高峰鄉,是政府重點打造的失地農民安置示范小區,位于S305省道以南,臥龍湖以北,東連龍匯路南延線,西鄰紅肖路。該小區籌建于2014年11月,住宅面積92 954.8平方米,共29棟,計1 106套房。現已入住700多戶居民,1 500余人。
雖然小區建有6 283平方米的地下車庫,但是許多住戶還是將自家的小車停靠在小區的道路兩旁,嚴重影響了行人的過往。由于缺乏活動室,小區內的多數老年人常圍坐在社區辦公室門口的花壇邊聊天。盡管樓與樓之間的綠化地帶有人管理,但是在道路兩旁的空地以及靠小區背面的綠地上,不少人卻種上了小蔥、蒜苗、萵苣等蔬菜。小區物業管理人員對此行為經常予以批評和勸阻,但幾乎是無濟于事。
(二)自貢市和景苑社區的調查
和景苑社區隸屬自流井區紅旗鄉,也是政府重點打造的失地農民安置示范小區。該社區位于紅旗鄉匯南路西段,北靠大灣社區,曙光綠盛學校南湖校區,東鄰龍神村,西鄰濟公社區,南接S305線、普潤博覽城和大西洋工業園區,占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共有8個居民區小組,現有戶數564戶,居住人口1 758人。
該小區建有兩層地下停車場,位于小區內,社區象征性收取每月80元/車的停車費。但許多居民為了方便和省錢,仍直接將自家小車隨便停在小區人行道兩旁。由于小區沒有更廣闊的供孩子們玩耍的地方,許多小孩子直接在人行道內玩耍,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同時阻礙了其他居民的出入,使地下停車庫留有大量的空位。
從以上兩個小區的問卷調查及調研情況看,小區的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從事各種職業的居民都有,收入差距也較大。大部分的住戶對目前的生活環境不滿意,尤其是景苑社區的居民,他們認為交通不便利,小區過于密集,沒有休閑娛樂的場所,人情冷淡,紅白事情也沒有地方可以宴請。目前,兩個小區的公共健身器材均較少,有的已經壞掉長期沒有人維修。社區組織的公共文化活動較少,有的人甚至表示根本不知道社區有組織過文藝表演等。調查中發現,居民滿足文化需求的途徑主要是電視、手機和互聯網,即便社區設有書屋,但是也看不到有居民進入閱覽,使書屋成為擺設,可見居民對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兩個社區的部分老年人選擇晚飯后在社區里較小的空地上跳壩壩舞,但因此也影響了周圍居民的休息,曾經還發生過居民與跳舞的大媽之間的爭吵。在與居民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居民聊天時語氣中常流露出許多無奈和抱怨。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 居民文化素質存在差異
調查發現,約5%的居民為本科及以上學歷,約80%的居民為高中及以下學歷,15%左右的居民幾乎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文化素質的差異導致安置社區的大部分居民難以改掉農村的自由散漫的生活習慣。如將自家的東西亂扔亂放在過道口,影響他人出行;將自家房子周圍的綠地占為己有,或改為菜園子,或改為停車場;破壞公共健身器材;在小區內高聲喧嘩,嚴重影響他人的休息等。這些因素均影響了社區和諧的文化氛圍,導致社區文化建設面臨嚴峻的考驗。
(二)缺乏身份認同感和凝聚力
調查發現,一半以上的居民認為自己雖然不種地了,生活在安置社區,但是生活水平遠遠不及城市人,所以認為自己不屬于城市人;少部分的居民認為自己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無法享受到與城市人同等的生活質量和生活保障,養老也是有一定的壓力,只能算半個城市人;極少數的居民在調查過程中對自己的身份認識模糊,時而覺得生活在城市算作城市人,時而覺得生活費用等各項開支遠遠大于在農村居住的開支,無法與城市人比拼,還是做農民好。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農民在政府行為下,遷入集中修建的安置型社區中,許多人面臨著市民身份轉換的困難。部分中老年人由于失去土地,又沒有一技之長,每個月僅靠政府為其購買的養老保險金維持生活,導致生活陷入貧困。諸多因素累積起來,使得居民身份認同感模糊。同時,由于社區文化活動的數量有限,質量不高,使得許多居民根本不愿意加入到社區文化活動中來。安置社區的許多居民平時交往的范圍仍局限于親戚與熟人之間,而與社區其他居民往來較少,甚至不往來。這導致社區居民之間的陌生感,在同一社區內,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體現得較為冷淡。許多居民早出晚歸,忙于工作,更沒時間顧及社區的文化活動,致使社區凝聚力不足。同時,由于社區管理者意識缺乏,自身管理經驗和組織經驗不足,不能及時有效地組織內容豐富且大眾化的社區文化活動,這也是導致社區缺乏凝聚力的原因之一。
(三)有限的經費無法滿足社區文化硬件設施建設需求
通過對景苑社區和和景苑社區的調查發現,兩個社區硬件設施均相對缺乏,人多而公共器材較少的局面使社區文化建設的需求得不到基本的滿足,這與城市社區相比,明顯落后很多。其中,景苑社區在社區辦公室的樓上有一個小的電子閱覽室,里面有10臺電腦可供人們使用;同時還有一個小的書籍閱覽室,里面的書籍大多比較陳舊,由于處在辦公區域,空間狹小,許多居民不愿意到此閱覽,甚至有的居民根本不知道社區還有閱覽室,造成書籍的浪費。而和景苑社區既沒有電子閱覽室也沒有書籍閱覽室,居民無法從社區的角度獲取更多的文化知識。同時,兩個小區均沒有居民公共活動室供大家休閑娛樂,大多居民的休閑娛樂選擇社區內私人開設的茶坊、麻將室或者露天聊天等。社區硬件設施建設的不足和已有的建設資源的浪費及不合理的應用,導致社區公共文化活動無法有效的開展。究其原因,建設經費缺乏,影響社區文化建設活動的正常開展,導致社區文化氛圍較差,居民的市民化意識模糊,科學文化素質得不到提高,身心健康素質得不到發展,法律意識素質較低。
三、安置社區文化建設的對策
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社區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安置型社區雖有別于城市社區,但作為農民進入城市、融入城市的起點,其必須承擔起通過社區文化建設,培養和提高安置社區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市民化素質,促進城市建設和諧發展的重擔[2]。
(一)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增加社區文化建設經費來源
安置型社區居民從農村進入城市,失去他們原有的賴以生存的土地而成為城市居民。但是,這一代價的付出并沒有使進入城市的農民得到應有的待遇和享受。增加政府財政投入力度,增強失地農民“農轉非”的合理補償,將安置型社區的管理納入城市管理體系,創造更多的公共資源[4],比如增建社區電子閱覽室、書籍閱覽室、社區公共活動室,增加運動健身器材等,這不僅有利于失地農民利用閑暇時間獲得更多的知識,提高其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質,更有利于安置型社區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活動的開展,促進安置型社區文化建設的有效進行。但是,政府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僅指望政府的財政投入而自身不加以改變,也很難實現長期的發展。在安置型社區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解決社區文化建設經費不足的途徑很多,比如組織社區開展聯誼活動,充分利用其他優勢資源來彌補自身經費的不足;也可以適當地拉取一定的贊助,通過外來資金的介入提高安置型社區文化活動的頻率,進一步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活動。
(二)提高社區管理人員的文化建設意識,提高文化建設管理水平
由于農民安置型社區更多地定位在“搬遷居住”角度,而非“社區服務”角度,因此安置型社區生活雖然有別于農村生活,但是社區居委會成員大多都為以前的村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對社區的文化建設缺乏前瞻性意識,自然缺乏建設管理經驗。加強對社區管理人員的文化培訓,使之接受先進的社區管理理念,提升對社區文化建設的管理水平。同時,加強安置社區與城市社區的交流,增加管理者的管理經驗,也是解決社區文化建設的關鍵。此外,社區的大多居民都與社區管理人員是老鄰居,這種“熟人”情懷導致一些居民在社區內任意妄為,而管理人員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致使社區管理水平低下。社區居民的隨意性導致社區文化建設受到阻礙。只有摒棄“熟人情懷”,統一管理,提高社區服務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促進社區文化建設水平上一個新臺階。
(三)開展豐富的社區文化活動,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
農民安置型社區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看熱鬧,而不愿意參與其中。他們認為自己啥都不會,既不會識字說話,也不會吹拉彈唱,因此許多人根本不愿意參與社區組織的任何文化活動。這一特點給安置型社區文化建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農民安置型社區的文化建設不能盲從地復制城市社區的文化建設,而應從農民自身的特點和實際出發,開展適合大眾的豐富的社區文化活動。比如,中老年人可以為其創建一支業余的舞蹈隊,既可以鍛煉身體,也可以增加老人們彼此之間的交流,減少老來孤獨的感覺,同時在重要的節日里也可以為社區的文化活動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再如,社區可以在一些重要的節日里開展文化節,比如端午的時候,可以組織包粽子比賽;中秋的時候,可以組織拔河、爬山比賽;春節的時候,可以組織貼春聯比賽等等。這些活動形式相對來說比較符合安置型社區居民的特點,可以提高居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通過這些活動,使居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存在和溫暖,接受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促進社區居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關心和幫助;打破居民局限的交往方式,逐漸擴大交往的范圍;逐步減少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的落差,增強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感;把社區文化建設“要我參與”轉變為“我要參與”,提高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社區居民的文化素養。
(四)建立社區廣播站,提高社區居民的文化素質和修養
在安置型社區建立文化廣播站,不僅可以定時地向社區居民傳達國際社會和國內社會發生的重要大事,同時也可以定期播放綜藝類節目,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愉悅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他們對文化的修養。廣播站的建設可以吸引社區的有志之士參與其中,也可以挖掘社區具有播音主持特長的人才,充分發掘社區居民的才干,為社區文化建設添磚加瓦。社區管理人員在一些重要節日來臨之前也可以通過廣播站向社區居民發出社區文化活動通知,這種形式比單純的在信息欄張貼一份活動通知更容易受到居民的關注。
安置型社區是新形勢下的特定產物,國內之前沒有,國外也沒有,可借鑒的經驗也較少[5]。根據安置型社區自身的特點,通過各種努力和方式,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幫助并引導社區居民順利從農民過渡到居民,改變生活觀念,增進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感,使其更好地適應和融入城市生活。居民的身份認同感得以提高,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幸福指數得到提升,這些都可以促進安置型社區文化建設,進一步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燕.安置社區文化建設對失地農民市民化的深層影響研究[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2):115-117.
[2] 李文靜,等.農民安置型社區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11):28-29.
[3] 高虹,等.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思考[J].社會學研究,2011,(9):160-161.
[4] 吳瑞君,等.征地農民合理補償的可能途徑及可行性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49-53.
[5] 曹一萍.發達國家和地區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給我們的啟示[J].沈陽大學學報,2011,(23):36-38.
Abstract:Farmers resettlement communities are important products ofurbanization development,so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i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the identity transition from farmer to towner occur to people.However,lacking of cohesion and self-identity and difference of cultural quality lead to a lot of obstacleof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Meanwhile,lacking of funds results in insufficient of hardware facilities andaffect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resettlement communities;cultural construction;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