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研究表明,利用區間數理論構建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能夠準確反應高校教師教學過程的真實性與準確性,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高校教學質量評價工作中具有推廣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區間數;評價體系;高校教學質量
為推動高等學校的本科教學工作和教學評價實踐的發展,各校都建立了相對完整且較為科學的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對加強高校師資建設、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傳統的綜合評價中的數據格式都是以點值的形式來表現的,不利于處理定性變量、模糊變量、區間數變量等多種數據格式。發展基于區間數理論的評價技術和方法,提供區間方式表達的評價結果,對于一個綜合評價體系而言,往往比提供一個點值的評價結果更加令人信服和可接受。利用區間數理論構建高校教師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評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更真實的反應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
1 研究方法與步驟
1.1研究方法
本文以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教學過程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研究分析教學質量評價制度的特征、功能、理論依據,運用綜合評價和區間數的相關理論,采取“理論研究和實踐論證相結合,單一指標與綜合評價相結合,動態研究和靜態研究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點值數據與區間數據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最終形成“評價理論—指標體系—實證研究—深入探討”這樣一個“螺旋式上升”過程。
1.2 研究步驟
第一步,研究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內涵。第二步,探討區間數綜合評價的基本問題。包括:區間數綜合評價的內涵與理論基礎,數據結構與數據處理,權重問題與排序問題。第三步,構建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考慮現有評價體系的優缺點和區間數理論處理問題的特點,結合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的要求,構建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第四步,根據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區間數理論對評價數據進行預處理。第五步,按照構建的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對高校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并及時總結經驗,不斷修正與改進評價體系與評價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構建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綜合考慮教學文件和教學研究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更為全面的綜合評價。其中,教學文件和教學研究屬于教師自評指標,主要用于督促教師個人規范教學環節和進行教學改革,其評價結果以課堂教學質量的形式體現出來。本文以胡平波的評價指標為主,確定具體的指標體系見下表1:
2.2 確定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
首先,采用多次或者多人的測量,將結果綜合以實現指標的區間化。其次,將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第三,求解點值的權重。
模型1:采用無量綱化數據的評價區間值的極差最大化這一目標函數求解點值的權重,具體的數學模型為:
和
3 結論與建議
3.1 研究結果
1)建立綜合指標體系對被評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行為、教學成效等進行全面評價,能較廣泛、充分、全面的獲得評價信息。
2)采取動態靜態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建立較完善的動態評價機制,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實行連續評價。
3)將主觀評價指標和客觀評價指標的評價結果統一處理為數值數據,量化方法有可靠的數學理論作支撐,評價結果客觀科學。
3.2 建議
1)由于學術界對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定量研究較少,因此本課題探索性研究所能參考的權威性文獻不多。同時,本研究的指標體系主要是基于教學效果來建立,在評價結論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
2)權重的求解與評價數據的區間長度有關。模型1的目標函數顯示,評價數據的區間長度越大,也應該越大。然而,當區間長度越長時,模糊性也越大,若給這樣的指標賦以較大的權重,會導致評價靈活性的過大。也就意味著指標值直接決定了權重的取值情況。這與我們的基本思想是不符的。模型2實現了在確定區間權重下限和上限過程中的一致,但可能出現難以構建區間的情形。
參考文獻:
[1] 胡平波.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維度結構及測量[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3).
[2] 馬廣平.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多元化構建探究.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J].2013(3).
項目來源: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H14117)
作者簡介:
張杰(1974-),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理統計與計算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