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帥帥
摘 要: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艱巨使命,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和命運。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現狀及成因進行分析,指出現今部分大學生中存在著榮恥不辨、是非不分等問題。因此,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培養,也應攜手社會和家庭對學生進行道德方面的引導,及培養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道德觀。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榮辱觀;道德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150-02
一、榮辱觀與道德的契合性
榮辱觀,顧名思義是指人們對榮譽與恥辱的根本觀點和態度。榮譽和恥辱,是榮辱觀中的一對基本范疇,是指社會對人們行為和思想道德的褒貶評價以及人們對這種評價的自我感受,受一定社會的風尚、習俗和傳統的影響。具體說就是人們在實際的生活中,通過行為選擇和價值評價而形成的對榮譽和恥辱的一種心理感受及其相應的穩定的觀念體系,它屬于道德范疇,表現為行為主體的道德信念和價值取向,主要是一個人如何對待榮譽的態度以及如何對待恥辱的態度問題。
二、當代高校大學生榮辱觀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當代高校大學生榮辱觀的現狀
知榮明恥,是人性的標志,是人區別于動物、人之為人的重要標準。在當代中國最嚴重的價值危機不是功利主義和世俗文化的泛濫,而是中國公民道德底線的崩潰。尤其在當代的高校中,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任重而道遠,無論何時何地必須樹立好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但是某些大學生利欲熏心,自私冷漠,沒有了自己的底線。對于危害祖國、愚昧無知、好逸惡勞、損人利己、違法亂紀、驕奢淫逸等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而對于熱愛祖國、崇尚科學、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等光榮廉潔的行為卻反而覺得沒有必要。有少數人以違法亂紀、驕奢淫逸來顯示其擁有的特權與顯赫地位,還有的大學生在生活中以用名牌為榮,以揮霍為傲,認為勤儉節約就是“寒酸”等等,阻礙了社會文明的傳播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
(二)當代高校大學生榮辱觀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會原因。當前我們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但還存在一些不良風氣,某些社會不良思潮的滲透侵蝕,對部分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李建斌認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國外各種觀念思潮隨之競相滲入,自由化思潮和腐朽的思想及種種不正之風乘虛而入,特別是權錢交易等腐敗之風的蔓延。”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國外各種思潮的滲入無疑會把急功近利、注重關系、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帶入中國社會,影響人們的道德取向和價值判斷,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之影響。
2.家庭原因。家庭作為孩子接受教育的起點,家庭因素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黃娟文認為:“在我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合理,部分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的確如此,家長為了讓孩子考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只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德育,對家庭德育的忽視導致出現了大批的高分低能、書呆子,有些學生甚至連最起碼的榮恥、善惡都分辨不清,這在培養孩子正確榮辱觀和道德觀等方面產生了負面影響,影響孩子的全面發展。
3.個人原因。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期,許多方面還沒定型,由于思想道德觀念等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極易受西方及外界的一些不良觀念和思潮的影響。容易形成西方化的傾向,愛國情感和民族團結意識弱化。這些都源于部分大學生的意志觀念的不堅定,自制能力不強,易于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出現思想上的混亂和價值觀、道德觀上不同程度的傾斜。
4.網絡影響。近年來,科技突飛猛進,進入網絡時代。大學生處于一個巨大的開放信息傳遞系統,隨著網絡信息的多元化,也必然會帶來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利用其日益增大的文化霸權優勢,源源不斷地將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推向我國,給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當代大學生帶來迷茫和困惑。楊博認為:“我國當代的大學生從小接受的都是一元的價值觀、世界觀教育,民族的傳統的思想雖然已經為他們了解、接受并熟悉,但整體而言,大學生的世界觀尚在形成過程中,因此處于不穩定或‘可塑狀態。”所以,在西方網絡文化的強勢入侵面前,部分大學生會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道德倫理、價值觀念等產生懷疑。有的大學生長期沉迷于網絡,活在虛擬的世界里,慢慢回避現實世界,甚至因無法區分虛擬中的場景和現實中的情況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榮辱觀視角下高校進行人才道德培養的路徑探析
(一)高校應進一步培養有道德的人才
高校的課程設置方面應該包含對學生的榮辱觀方面的教育,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為使命。應促使大學生進行道德內省,提高道德自覺意識,摒棄“形式主義”,將外在的教育和規范轉化為日常行為習慣,使榮辱觀教育成為觸及學生靈魂深處的道德啟蒙。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應該將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起來,要身教,為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
(二)高校攜手家庭培養有道德的人才
家庭作為孩子教育的起跑線對孩子的先天教育和后天教育都尤為重要,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道德意識的確立有重要影響,家庭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永遠無法代替的。家庭教育受家長思想觀念、家庭人際關系、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所以每個孩子的個性、人格、道德修養和價值觀念都各不相同。因此,高校要重視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應攜手家庭教學生知榮明恥,引導其崇尚真善美,摒棄假惡丑。高校應與家庭共同關心孩子,教師通過家長了解學生,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要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一些不良傾向尤其是心理狀況,然后去感染、引導和規范其思想和行為,多方面地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道德品格。
(三)高校借助社會輿論培養有道德的人才
輿論通過各種媒介進行大力宣傳和弘揚榮辱觀使大眾對榮辱觀念形成認同。榮辱觀通過在高校的傳播,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己的榮恥感并激發其道德感。高校應該借助社會群體的輿論力量治理好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外部環境,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榮辱觀教育的開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倡導大學生做有道德修養的人。此外,媒體要注意發掘當前時代背景下高校榮辱觀念所應該具有的新內容、新境界,宣揚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要求相結合的新的榮辱觀念,從而使高校的榮辱觀教育有所創新、與時俱進,使大學生的道德感日益增強。
(四)高校利用網絡培養有道德的人才
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逐漸加強,這為高校教育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機遇。高校可以利用網絡對榮辱觀和道德感進行宣傳,建立健全校園網絡管理制度,開設豐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校園網站,將榮辱觀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機地滲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同時通過網上論壇引導學生的言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把榮辱觀的教育理論融入互聯網中,以吸引廣大學生主動使用,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造大學生的思想,提高大學生的榮恥感和道德感。
(五)高校教育大學生做有道德的人才
高校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論語》中說道:“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反省,這樣才能不斷地總結和進步,也就是自我教育。在榮辱觀的自我教育中,是一個從感受到內自省再到調整改善的過程。個人對榮譽或恥辱的感受,可能一開始并不明顯清楚,通過內省,對原本的榮恥思想和行為進行認識、了解、控制和調整,以達到知榮明恥并轉辱為榮。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更好地并且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被動地接受變為主動地反省,不僅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更要爭做道德標兵。高校通過引導大學生進行道德內省,能更好地培養大學生成為有道德的人才。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很容易受各方面的影響。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應當成為高校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的師生座談會上對大學生提出了“勤學、修德、明辨、篤實”這四點期望,大學生不僅只是學習,還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和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要知榮恥,有道德。除了學習理論、充分思考之外,感情上的共鳴、意志上的磨煉、身體上的躬行等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所以,高校進行人才道德培養的同時也要加強實踐性教育環節,使學生做到知行統一。
參考文獻:
[1] 李建斌.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與榮辱觀教育[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6,(2):52-53.
[2] 黃娟文.新時期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 楊博.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培育[D].南京:江蘇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 胡錦濤.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白建才.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6] 宋惠昌.社會主義榮辱觀讀本——學習胡錦濤同志關于“八榮八恥”重要講話精神[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7] 陳錫寶,馬志宏.道德指針——社會主義榮辱觀[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
[8] 戴木才.中國特色核心價值觀的傳統、現實與前景[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1.
[9] 顧秉林.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首重德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8,(11):6-8.
[10] 王守忠,秦在東.創新人才培養與大學德育發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2):102-105.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