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蓮
【摘要】教學中,有了“支點”就有了立足點和目標. 數學課堂的“支點”就是一種思路,在數學教學中所依托的數學知識的生長點和學生思維的停靠點不就是支點嗎?因此,教師應盡可能找準合適的支點,以此撬動學生的思維,推動數學知識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支點;有效引導;實效課堂
阿基米德說,給他一個支點,他可以撬動整個地球. 這句話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同樣非常適合. 為此,教師要樹立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的教學技術應用觀,深入鉆研教材,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合理找準“支點”,選用最合適、最有效的方式,以達到課堂教學的精彩實效.
一、巧妙銜接,使學生豁然開朗
眾所周知,小學數學的各學段知識安排呈螺旋上升形式,各部分知識前后聯系密切,前面的學習是后續學習的基礎,后續學習又是前面的學習的延伸. 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縱觀整個數學知識體系,把握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并巧妙銜接,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有豁然開朗之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如在數學一年級上冊“時間的認識”中關于整時、半時的教學,只讓學生認記整時、半時記法,沒有說明理由. “整時和半時為什么是這樣寫呢?”成為學生心中的疑惑,但如果在本課時就給學生說明理由其也未必能理解. 等到教學一年級下冊“時間的認識”時,當學生認識幾時幾分的寫法后,再引導學生回頭看整時、半時的寫法,此時學生對昔日的疑問就會豁然開朗,對整時、半時規定的寫法就“不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二、靈活遷移,幫助學生建模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數學問題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探索、建構數學模型,逐步學會一些構建數學模型的方法等,從而實現“學會一道題,掌握一類題”.
如分數應用題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教學的難點,往往被認為是孤立的知識板塊,傳統教法是孤立地概括出分數應用題的三個數量關系式:
單位“1”的量 × 比較量的分率 = 比較量
比較量 ÷ 比較量的分率 = 單位“1”的量
比較量 ÷ 單位“1”的量 = 比較量的分率
導致學生死記硬背套用這三個數量關系式來解題. 而新課改后的人教版教材為了與今后中學的學習銜接,又著重強調用方程法解題,其依托的是學生已掌握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就用“一個數 × 幾分之幾”來列式. 這兩種教法均導致分數應用題與已學過的應用題好似兩條平行的軌道,找不到交點. 其實我們仔細比較,不難發現分數應用題實際上是倍數應用題的延伸、拓展. 因此,筆者嘗試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將其數量關系與倍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建立起一一對應的聯系,引導學生把倍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遷移應用于分數應用題中,使學生覺得新知與舊知實質是一樣的,從而迅速理解、掌握分數應用題的解法.
三、巧借媒體,掌握算法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如能巧妙借助信息化平臺及生活中常見的、通俗易懂的事物類比抽象數學知識,就會激發學生聯想、開啟學生思路. 不僅讓學生輕而易舉地掌握知識,還會讓學生經久不忘.
如在“分數加減法”教學時,我放棄了直接呈現例題、一板一眼地教學生如何計算的傳統教學方法. 而是利用課件給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猴媽媽分果果. 學生圍繞這個情境,通過小組合作、師生對話、生生交流,自由地口述在情境中找到的條件,并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 這樣一來,學生在課件的幫助下,不僅練習了找條件、提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利用師生、生生互動更好地理解分數加減法的計算算理.
四、巧做例題,探索規律
教材的例、習題是編者精心設計的,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對培養學生能力和形成解題策略均有一定典范作用和潛在的價值. 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好、用活教材中的例、習題,充分發揮這些例、習題的基礎性和示范性作用,引導學生探索其中規律,使解題涉及的知識和方法得到運用和延伸,從而使學生解題后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如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的練習中經常出現這類練習:下圖陰影部分的面積是( ).
S正 ∶ S圓 = ( ):( )
S圓 ∶ S正 = ( ):( )
通常學生是采用先分別求出圓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再求陰影部分面積,再求兩者的比,此方法復雜、計算麻煩. 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有意借助特例,引導學生探索規律、運用規律,實現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如可借用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教科書P70第4題圖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得出:
S外接正方形 = 2r × 2r = 4r2
S圓 = πr2 = 3.14r2
S內接正方形 = r2 ÷ 2 × 4 = 2r2
S圓 ∶ S內接正方形 ∶ S外接正方形
= 3.14r2 ∶ 2r2 ∶ 4r2 = 3.14 ∶ 2 ∶ 4
利用這三個互相聯系圖形面積間關系,就很容易得出:
上面圖1和圖2的陰影部分面積:
S陰影1 = (3.14 - 2)r2 = 1.14r2
S陰影2 = (4 - 3.14)r2 = 0.86r2
總之,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整體把握教材知識體系,認真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從中尋找合適的教學支點,并借此撬動學生的思維、推動數學知識的學習,促使學生的思維能拓展延伸,所學的知識能融會貫通,從而真正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