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玉霞
【關鍵詞】 小班額;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目標;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1—0073—01
如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作用,達到高效率的課堂,是教學的本質特征,是目前教學方法改革中應著重研究的問題,也是目前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理論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共同關注的熱點,更是教育事業實現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課堂教學改革中最直接的一環以及高效課堂實施的關鍵因素。然而,在當前學校教學實踐中,仍然普遍存在容量大,質量不高,學習效率低,問題深度不夠,教師教學倦怠,重難點不突出,“師問生答,師講生練”等問題,再加上小學生自身所具備的年齡特點和數學的邏輯性,使它成為小學階段負擔最重的課程。因此,實現小學各科教學高效課堂己迫在眉睫。本文針對小班額背景下如何構建高效課堂,談幾點看法。
一、學習小組的建設
全班共有15人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3—4人為一個學習小組,每人對應一個組內號碼。日常學習采取面對面圍坐模式或面向黑板的分排式,踐行“組榮我榮,共同進步”的管理理念。組內設組長、紀律員、小老師、學習寶貝。各學習組自定組名、設定個性化組牌、口號等,平時可以自主形式激勵。分組方法。第一原則,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在三科老師的共同商議下,把全班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分成若干個層次,然后根據需要分的小組數目,把各個層次的學生分到小組內,每個小組都需要兼顧各個層次的學生,就小組而言,每個學習小組都兼有好、中、差的學生,所以組與組之間的實力是相當的,但在組內,學生的能力是有差別的,此為“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但實踐證明,這并不是唯一的標準。第二原則,個性及能力原則。還要兼顧不同小組學生的個性,如果一個小組的學生都是性格內向、組織能力一般的,就需要調整,每個小組都需要有一部分性格開朗的、組織能力強的學生帶頭,這個小組才能帶得起來。第三原則,個別照顧原則。一些行為習慣差、愛開小差愛講話的學生,盡量避免分在一組,此類學生會在小組合作學習建設初期“作亂”,要加強對他們的紀律教育;還有一些特別內向或特別后進的學生,可以考慮把其分在他愿意交往的同學一組。
二、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1. 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有效的教學目標
高效的課堂教學首先應是在先進教學理念下的一個適宜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依賴于教學理念的指導,說起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觀、教學觀、教材觀、評價觀、教學目標體系等課堂教學理念,每位老師都會如數家珍。實現高效課堂,其實現的前提、重要條件和關鍵在于需要不斷提升教學理念,并將其融入、轉化到備課、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情境等教學環節和教學實踐中。高效的教學模式,堅持把“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體現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之中。
2.教學策略靈活選擇,綜合應用,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
高效的課堂教學應當是科學的,巧妙的,充滿思考的。學生學習的效果最終取決于是否真正愿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地開展思考。而教師的責任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和機會。通過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善于動腦筋的好習慣。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探索、活動著,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
3.啟發式引導教學,打造互動平臺,巧妙設問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分析小學生接受能力的基礎上,采用自主探索性數學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學習方式變革的成功嘗試,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探究中的主動體驗和實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
4.提高課堂練習的效率,培養學生養成評價與反思的習慣
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如果不及時強化練習,必然會遺忘,尤其是比較復雜的知識與技能。每一次練習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要求,才能達到鞏固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能的目的。
總之,要以有效的課前準備保障高效的課堂;改進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營造輕松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夯實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為高效課堂的目標。總體的教學策略:多問少講,啟發引導;分層設組,互動交流;錯誤辨析,評價鼓勵。
(課題名稱:小班額背景下小學高效課堂模式研究;課題類別: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4]GHB0801)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