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摘要】 變“教學”為“為學”的小學數學教學理念,是相對于傳統“為數學而教”的課堂提出的. 本文基于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提出了“小學數學要從‘教學”向‘為學轉變的主張,認為,只有實現小學數學從“教學”向“為學”的華麗轉變,才能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效率,培養會學習、主動學習的學習者,引導學生高效地向著數學學習的目標前行.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為學;學習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以生為本”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普遍追求. 然而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常會不自覺地站在數學的立場上,陷入“為數學而教”的觀念和行為之中,致使無法真正發揮數學的認知價值和育人價值. 因此小學數學課堂必須要轉變教學理念,從傳統“教學”向“為學”轉變,擺正課堂師生位置,才能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效率,實現從低效課堂向高效課堂的華麗轉變.
一、“教學”向“為學”轉變的本質內涵
小學數學從“教學”向“為學”轉變的本質是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師生角色轉變和小學生知識構建方式的轉變.
(一)師生角色轉變
小學數學從“教學”向“為學”轉變首先要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 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從課堂中心中走出來,將數學課堂還給學生. 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 教師角色要重新定位,要圍繞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進行教學設計,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學習伙伴等;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自覺地參與數學學習,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效率.
(二)知識構建轉變
傳統數學課堂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缺乏主動性. 小學數學從“教學”向“為學”轉變,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主動地進行知識構建,將知識轉化為數學技能. 學生不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者,通過數學學習體驗,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提升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最顯著的特點是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學會學習.
二、“教學”向“為學”轉變的教學實踐
(一)小學數學“教學”向“為學”轉變的基本模式
“教學”向“為學”轉變的模式主要包括七個基本環節:自主預學-情境創設-問題引領-合作學習-成果展示-質疑釋疑-拓展變式.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進行自主預學,完成知識的初步構建;數學課堂中,教師通過創設學習情境,以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合作學習,交流學習成果,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與釋疑,在學習體驗中,完成數學知識的自我構建;最后針對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與創新能力,提升學生數學綜合素質. (二)小學數學“教學”向“為學”轉變的教學實踐
小學數學“教學”向“為學”轉變需要教師加強實踐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提升數學教學效率. 下面以蘇教版“認識負數一”為例,簡述“教學”向“為學”的實踐探索.
(一)自主預學
自主預學不同于學生的預習,它具有更強的目的性. 學生自主預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自主性學習活動. 針對小學生學習習慣與方法尚未形成的現狀. 小學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學”習慣,掌握自主學習的一般方法. “認識負數一”的學習目標設計為:
(1)引導學生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
(2)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學生通過預學,能夠把握正負數的表達方法,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等. 在學生自主預學時,教師要發揮“為學”作用,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例如借助教材進行學習,認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教材示例把握基本概念,對于不理解的內容在教材上做好標記;發揮教材后面練習的作用,在自主預學教材基礎上嘗試完成課后練習內容;要善于借助網絡平臺,搜集學習資源等. 通過預學,學生形成初步學習成果,能夠有效提升課堂學習的目的性與針對性.
(二)情境創設
課堂教學中,有效的學習情境能夠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小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 因此,教師要將創設學習情境作為“為學”的重要任務,創設好導入情境與問題情境,緊緊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點,使小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開動思維.
教師首先通過一個課前游戲創設情境:老師說一句話,學生說一句相反的話. 幫助小學生架構起知識的橋梁;再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電腦播放天氣預報片頭.
師:老師收集了某天三個城市的最低溫度資料,(用溫度計的形式顯示)大家想不想了解?(投影)
(三)問題引領
在問題情境生成后,教師要善于運用問題為載體,調動小學生自主預學知識積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 這一環節的關鍵是問題設計,問題設計要具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將教學目標滲透在問題中,形成問題串,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發揮問題載體作用,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
出示圖片1:上海的氣溫是零上4攝氏度.
師:上海的最低氣溫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學生介紹溫度計的看法.
出示圖片2:南京的氣溫是0攝氏度.
師:南京的氣溫是多少攝氏度?
師:和上海比,南京的氣溫怎樣?
出示圖片3:北京的氣溫是零下4攝氏度.
師:和南京比,北京的氣溫怎么樣?
同時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氣溫圖片.
師:上海和北京的氣溫一樣嗎?
通過問題引導,一方面引導小學生展示自主學習成果,為小學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激發小學生自主預學的興趣;一方面又以問題推動課堂學習活動,使小學生學習體驗不斷深入.
(四)合作學習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知識構建,幫助小學生形成負數的一些基本認知.
師:我們了解了這三個城市的氣溫情況,那么在數學上怎樣區分零上4攝氏度和零下4攝氏度的呢?
開展小組學習,明確正負數的讀寫法:規定零上4攝氏度記作+4攝氏度或4攝氏度;零下4攝氏度記作-4攝氏度;“+4”讀作正四,在寫的時候,只要在4前面加一個“+”(正號),“+4”也可以寫成4. “-4”讀作負四,書寫時,只要先寫“-”(負號),再寫4.
(五)成果展示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小學生用正負數讀、寫三個城市的氣溫情況,完成從理性再到感性的認識. 學生展示成果的過程直接關系著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在展示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激發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更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幫助教師更好地發揮“為學”的作用,針對學生展示過程中的表現,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彌補小學生知識上的不足,促進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升.
(六)質疑釋疑
質疑與釋疑是培養小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階段,也是教師突出教學重點的關鍵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質疑,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釋疑,引導學生在質疑與釋疑過程中,掌握學習的重點,有效突破學習的難點. 在現實情景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的現象是教學的難點.
在學生質疑與釋疑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課堂觀察,看一看課堂的教學難點有沒有體現出來,教學難點有沒有得到突破. 如果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沒有達到預期,教師要發揮好“為學”作用,進行深入的引導. 例如認識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并由此延伸開去,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延伸,并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設計.
(七)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環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圍繞學習內容自主提出問題,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問題意識;同時,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有針對性地針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突出教學重點,全面考查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教師要善于發揮多媒體學習平臺的作用,例如計算機、移動手機等,打造個性化的拓展延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
綜上所述,教師從“教學”向“為學”轉變的重點在于努力促進小學生數學知識的自我構建,教師“為學”的價值要貫穿學生學習的全程. 教師只有樹立“為學生的發展而教”的教學目標,實現從“教學”向“為學”的轉變,才能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效率,培養會學習、主動學習的學習者,引導學生高效地向著數學學習的目標前行.
【參考文獻】
[1]沈建國.為學而教:探析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有效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9).
[2]羅強.數學教學要堅持“為學而教”[J].中學數學月刊,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