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光燕
摘 要: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的博物館,與提供公益性服務的志愿者,兩者之間的合作自產生以來發揮了極大的積極作用,對社會的文化服務做出了極大貢獻。然而這種合作也同樣存在著多種問題,如何建設良好的志愿者隊伍是各地方性博物館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從博物館及志愿者工作的性質及問題入手,對地方博物館的規則制定、管理體制運行、工作內容以及改革策略的制定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分析。
關鍵詞:博物館;志愿者;隊伍建設
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的現代社會,博物館在滿足展示,傳播文化及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受其性質影響,博物館往往人手缺乏,因而對志愿者有極大需求。但博物館志愿者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尚不夠長久,在各方面還存在缺陷和問題。因此,建設一支良好的志愿者團隊是博物館取得良好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眾多地方性博物館所面臨的嚴峻考驗之一。
一、我國的地方博物館及志愿者工作現狀
博物館是一種非營利性的文化機構,包含了諸多社會文化資源,承擔著收藏,展示,傳播,教育等職能,可分為社會歷史類,自然科學類,科學技術類等。目前在我國有超過四千座博物館,并且每年還在以數百座的數量增長。博物館的規模,發展狀況與其所在地方的文化歷史及經濟發展都有著密切聯系——而這也造成了各地方博物館差異較大,水平參差不齊,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此外,博物館屬于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由財政撥款,由于編制的限制,博物館人員有限,再加上免費開放,客流量巨大,博物館常常要面臨人才資源缺乏,資金缺乏,接待能力不夠等問題。再加上有些落后地方的博物館規模小,設施不完備,展館質量較差,更加難以發揮博物館傳播文化的作用。因此,志愿者成為了各地方博物館重要的人員補充來源。采用大量志愿者,既能彌補博物館的人員短缺問題,又能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而且志愿者來自于社會各行業,不僅與觀眾群體聯系緊密,也有利于更好地服務不同的觀眾群體,提升博物館的服務質量,充分發揮博物館的職能,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而志愿者是不追求物質報酬,自愿無償貢獻社會服務的人。這些人往往都具有某類專業知識和技能,做志愿服務既能實現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發揮對某一行業的熱情,又能積累實踐經驗,獲得知識。成為志愿者已然成為一種社會潮流。服務于博物館的志愿者能通過工作豐富自身的知識,鍛煉語言能力,積累社會活動經驗,提升自我。因此,在博物館做志愿活動無疑是一種雙方互利的工作。
二、目前博物館志愿者工作存在的問題
因為博物館這一機構其具有的文化特性,因而對志愿者也有一定的專業要求。盡管志愿者存在已久,但在博物館志愿者這一方面的發展起步較晚,發展尚未成熟,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志愿者服務水平,專業素養參差不齊
博物館對志愿者的要求涵蓋多方面,不僅僅要具備歷史文化知識,藝術鑒賞能力,同時對語言表達能力,講解技巧,乃至禮儀方面也有一定要求。而目前,博物館的志愿者主要來源有退休職工、干部,以及學校教師、學生等。諸如退休職工或教師這些通常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經驗及專業技能,能夠達到博物館對志愿者的要求,但像在校學生這一志愿者群體往往缺乏專業知識,社會實踐經驗也較為欠缺,往往難以提供高質量的志愿服務。比如講解,知識缺乏或語言表達能力差都會影響講解質量。而缺乏健全的制度又導致這樣的問題難以解決。
(二)制度缺乏,考核、管理不規范
時至今日,國家層面上的志愿者相關法律法規尚未正式出臺,盡管在某些地方有出臺相關的志愿者條例,但仍只限于一些較發達城市,對于大多數的地方性博物館志愿者來說,他們依然是“無法可依”。除過法律法規方面的缺乏,博物館本身針對志愿者的管理制度也不夠規范。由于志愿者不獲取薪資報酬,不屬于博物館的正式編制人員,因此大多數地方博物館在志愿者管理上沒有統一的管理制度或標準,對待志愿者如同臨時工,通常“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此外,很多地方博物館也沒有形成志愿者招募,培訓,工作安排,保障這一規范合理的流程,導致博物館人員安排混亂,志愿者水平低等問題。
(三)服務單一,志愿者流失
博物館志愿者最普遍的工作是日常講解與導覽,以及參觀人員的秩序維護等較為基礎性的工作,志愿者通常很難接觸到博物館較為核心的工作部分。而志愿者由于沒有薪資報酬,投入該項工作多是出于對這一工作的喜愛與向往,沒有明確的激勵或約束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博物館長期重復單一的、尤其像觀眾秩序維護,問卷調查,答復咨詢這類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往往會很快失去興趣消磨熱情,最終導致志愿工作半途而廢,不了了之,人員流動性極大。
(四)博物館對志愿者缺乏重視度
盡管志愿者為博物館提供無償服務,但也正因為如此,志愿者付出了自己的勞動與時間,也應得到尊重與良好的待遇。但由于博物館對志愿者工作缺乏明確標準的管理體系,對于這一工作也缺少正確的認識,只把志愿者當做免費勞動力,甚至助長了正式員工的依賴性,這些隨意的對待容易打擊志愿者積極性,對志愿者的心態有極大的消極影響,甚至會加劇志愿者流失的情況。
三、建設志愿者隊伍的合理策略
上述問題長期以來存在于各地方博物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博物館的職能發揮和未來發展。建設一支規范、高水平的志愿者隊伍是地方博物館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志愿者隊伍的建設涵蓋了多方面的要求:比如志愿者的錄用標準,招募平臺的建設,管理制度,志愿者權益保障等。地方博物館需要更加健全的方法,更合理的策略來建設志愿者隊伍。筆者在此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
我國一些較為發達的城市都有出臺過志愿者相關的法規條例,為當地的志愿者工作提供了管理標準和制度保障。這一點值得其他地方學習,規章制度是使管理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對于缺乏規范的博物館志愿者工作尤其重要。完善相關的法規條例有利于博物館加強對志愿者的管理。
(二)設立規范的管理體系
有了地方政府的法規條例,還需要博物館本身有健全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建設志愿者隊伍。目前由于各地區發展程度不均,博物館水準高低不齊,對于志愿者一直沒有統一的招募及管理標準。而志愿者本就是出于自愿的組織行為,沒有薪資這種激勵與約束機制,又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導致管理力度難以掌握——既不能過度嚴格否則會打擊積極性導致人員流失,也不能過度松散否則難以滿足博物館的工作要求。因此各地方應加強聯系,建立聯動平臺,制定規范的、統一的標準要求,從志愿者的招募,到考核,工作安排,權益保障等都有準則可循。在招募志愿者方面科學高效地管理志愿者,從而建設高水平的服務隊伍。
(三)提高志愿者素養
由于博物館性質特殊,不僅肩負著展示,傳播文化的職能,同時也包含對文物的研究與保護等,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要求極高,因而人才較為缺乏,而志愿者的教育背景,技能經驗等差別較大,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有對博物館一無所知僅憑興趣和熱情而來的人。因此博物館需要有建立完整的考核及培訓體系。招募到志愿者后要進行水平考核,考察志愿者的各項素質,之后再進行專業的培訓,保證志愿者對自己所要做的工作有充分的認識,在工作中能體現出專業的水平及素養,避免科學性的錯誤誤導觀眾,或不規范的操作等。而定期的考核、評優則能作為一種激勵手段,鼓勵志愿者不斷學習提高自己,提高工作質量。盡管系統的培訓對需要耗費博物館的人力物力資源,但博物館不應局限于這類成本的付出,因為高品質的志愿者團隊不僅能更好地服務大眾,于博物館的形象,實際功能的發揮以及未來發展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增加工作的吸引力
上文提到工作的單一性和低技術含量容易消磨志愿者的熱情,事實上,博物館除了講解導覽之外還有多樣的工作可以由志愿者擔任,比如活動策劃,資料整理歸檔,觀眾調研,甚至,對于專業技能突出的志愿者,還可以交付諸如文物的收藏與研究等專業領域的工作。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對志愿者的吸引力招募更多人手,還有機會發掘具有潛力的未來工作人員,并促進博物館這一專業領域內的改革創新。
(五)加強溝通,增加團隊凝聚力
溝通在團隊建設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建設出色的志愿者隊伍,博物館與志愿者雙方的交流至關重要。此前由于工作隨意,志愿者的流動性極大,人員流失嚴重。因此在工作安排方面極需要雙方及時充分的溝通,這樣不僅能制定合理的工作規劃,也能加深博物館方與志愿者間的聯系,促進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使團隊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此外,還可以定期舉辦活動,加強各志愿者群體之間的交流,志愿者無償付出勞動,原本就是充滿熱情、社會責任感與無私奉獻精神的行為,打造志愿者團隊間的和諧,良好的工作氛圍,建設和諧友愛的志愿者團隊,也將會是博物館面向觀眾所展示出的最好的“名片”。
(六)加強人文關懷
盡管志愿者不要求物質上的回報,博物館依然可以從其他方面為志愿者提供別樣形式的“回報”,例如,可以用感謝信的形式對志愿者無償的服務表示感謝,或者定期舉辦表彰大會,肯定志愿者的工作,或者為志愿者提供社會推薦或評獎資格,在各種平面或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先進事跡等,這類“精神鼓勵”能提升能讓志愿者感受到社會的肯定,感受到自己的付出的價值,感受到人文關懷,從而提升他們對自我的肯定和認同,提升工作的積極性,對于他們個人的未來發展也有積極的鼓勵作用。
四、結語
博物館志愿者作為一類特殊的志愿者服務,在不夠成熟的發展背景下,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也正因此,志愿者的團隊建設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地方各機構共同努力,探索適合的管理方法和發展規劃,建設優秀的志愿者團隊,促進地方博物館的發展,使之充分發揮作用,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參考文獻:
[1]陳曾路. 博物館里的“微革命”——“博物館志愿者”的現狀和未來[J].中國博物館,2012,03:12-19.
[2]韓慧妤.加強博物館志愿者隊伍建設的思考[J].管理觀察,2014,11:129-130+132.
[3]步雁. 淺析博物館志愿者的規范化管理[J]. 文博,2014,05:73-75+72.
(作者單位:韶關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