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存芳
【關鍵詞】 作文教學;觀察;閱讀;思考;
語言;修改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049—01
作文是學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表現,是字、詞、句、篇的綜合運用、掌握和理解水準的顯示。寫作文對于廣大小學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戰,需要教學融洽結合,才能跨過寫作難這道坎。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的結論是:作文教學教師不能心急,要有耐心,有愛心,要循序漸進,尋找學生的寫作困難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努力幫助學生找到解決途徑,進行有的放矢的訓練和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完成作文教學的要求,才能讓小學生具備獨立運用文字表達思想的能力,才能寫出一篇篇優美、優秀的作文。
一、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水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個不停。”他的話深刻地揭示了作文和生活的密切關系。對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留心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學生的觀察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生活。觀察是說和寫的基礎,因此要做到抓住主次,有順序地進行,并加以分析思考,作記錄,積累材料。有了觀察,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寫作文就不愁沒有水源了。同時,學生觀察要認真仔細,要觀察事物的特點,保證寫出來的作文生動、詳實。學生只有觀察得詳實,寫作文時才能有選擇地組織材料,保證寫作時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寫出來的內容不是假話、套話、空話。
二、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要想加強學生的寫作基本功訓練,就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是密切聯系的,閱讀教學是寫作的基礎。要想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上來,就要關注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多方面吸收和積累,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大膽探究,總結規律,不斷改進作文教法,筆者發現,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能使學生樂于寫作,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三、培養學生想清楚再下筆的習慣
皺眉頭,咬筆桿,擠牙膏式地想一句寫一句,也是學生在作文課上常見的“痛苦”表現。問起來,不是沒有材料可寫,就是寫下一兩段便不知怎樣再寫下去了。分析其原因,是動筆前沒有想清楚。畫竹要“胸有成竹”,作文同樣要“胸有成篇”。作文時,如果僅僅想到了要寫哪些材料,而沒有想清楚怎樣寫就倉促下筆,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好的。因此,在學生動筆之前,教師要先使他們想清楚:所寫文章要表達怎樣的中心,圍繞中心選取哪些材料,在所選材料中先寫哪些,后寫哪些,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如何開頭,怎樣結尾。這些問題逐一落實好了,動筆的過程就僅僅是使用語言從頭腦中抄錄的過程了,每每寫文章都這樣做,養成了習慣,學生自然不會再以寫作為痛苦了。
四、培養學生良好語言的習慣
在學生的習作中,語言上常常犯有兩種毛病:一是本來用一兩句話就能表達清楚的意思,卻啰啰嗦嗦寫上一大堆。二是故意用一些華麗的詞藻大加修飾,弄巧成拙,讓人讀了很不舒服。語言是表達的工具,是文章直接把意思傳遞給讀者的外在表現形式,一篇文章質量的高低,最終都要落實到語言上。所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語言習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簡明。即用來寫文章的言辭既要簡潔又要明確。二是要樸實真切。寫作文應該像說話一樣,心中怎樣想就怎樣表達出來,使人感到樸實、真切、自然。
五、培養學生反復修改的習慣
許多學生往往把作文寫完便覺了事,認為批閱和修改是教師的任務,甚至教師批改后也不再“過問”。這實際上是放棄了結合教師的指導總結經驗的機會。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確:修改是寫作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寫作是自己的事,個性同樣是自己的事。首先,學生每每在作文完成后,教師都要督促他們細細地多讀幾遍,認真審查后方可交給教師批閱;批改后,還要指導學生認真體會批語,并根據評語建議進一步修改,甚至重寫。其次,教師要督促學生在平時的寫作練習中不斷修改,使其在寫作訓練中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養成反復修改的習慣,不斷豐富寫作經驗。
總之,作文教學尤其是小學生的作文教學是艱難而艱辛的,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從小處著手,從點滴抓起,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想清楚再下筆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語言的習慣,培養學生反復修改的習慣。長此以往,相信學生一定由被動變主動,由低效變高效,能寫出一篇篇優秀的作文。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