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延秀 常學智
【關鍵詞】 數學教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101—01
低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高年級解決問題教學的基礎。但是,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理解力差,問題解決就成為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難點。筆者認為,要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要注重以下策略。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點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模式
一年級主要以情境圖為主,二年級則以半文半圖為主,這些圖和新奇的內容極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身臨其境地進入角色,從而理解題意。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數學第一學段“解決問題”的要求是: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針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認為,低年級解決問題教學應遵循以下模式:出示情境圖→學生觀察→提供數學信息→獨立思考→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
二、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圖收集信息
在教學中,教師呈現情境圖之后,要指導學生明確觀察圖畫的順序,讓學生逐漸學會從具體的圖畫或對話中收集相應的數學信息,并抽象成數學問題。如,一年級上冊教材24頁和25頁中學生初步接觸用加、減法解決問題時,以生動形象的“氣球圖”和“小松鼠圖”的方式呈現出信息。這些富有生活化的圖畫教材中隨處可見,教師要耐心引導學生用規范的數學語言說出數學信息。如,題目告訴你哪些數學信息?根據信息能得出什么?要求的問題是什么?用這些提示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抓住題目里的本質信息。學生理解了題意,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半。在審題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會信息與信息之間以及信息與問題之間的關系,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其將圖畫轉化成數學信息的能力。筆者是這樣做的:引導學生采用“①②③記號法”,“①②”是條件,“③”是問題。無論是圖畫的實際問題,還是圖文結合的實際問題,或者純文字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初步讀題后,都先標出“①②③”。
三、加強數量關系之間的分析和訓練
小學低年級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分析題目的數量關系,用已知的信息求問題的過程。而小學低年級解決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總分問題和分總問題。這兩類題是與加、減、乘、除法意義有直接聯系的問題。教師用實物操作或打手勢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題意,掌握簡單的結構,明確圖畫中的數量關系,聯系加、減、乘、除法意義來確定算法。
2. 相差問題。相差問題反映兩個數與它們的相差數之間的關系,需要間接運用加、減法意義進行思考的問題。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因此他們對實際問題數量關系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語言交流的層面,但這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操作或演示,幫助他們直觀地理解數量關系。比如,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實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擺出14個紅圓片,再擺出8個藍圓片。有的學生將紅圓片和藍圓片隨意擺放,有的學生則有意識地一一對齊擺放。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這兩種操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種擺法能一眼看出“哪種圓片多,多多少個”,使學生弄明白什么是一一對應法。這樣直觀的操作,將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清晰地呈現出來,有利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
3. 四則混合運算問題。四則混合運算問題編排在二年級新教材中,把“數量關系”隱含在情境中,注重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感悟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如,二年級數學下冊48頁“蹺蹺板樂園”中,教師引導學生找出圖中隱含的數量關系。留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后,讓學生說出先算蹺蹺板上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在分步列式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列出綜合算式。還有一些難度較大的混合運算問題,教師先讓學生讀題、審題,用圖式法來分析并標出題目里的數量關系,再讀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問題看看題目里告訴了什么條件,還缺什么條件,進而得出所求關系式。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