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雪山
【關鍵詞】 數學教學;圖形與幾何;信息技術;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104—01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 數學課程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就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對學生而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容易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于一體的特點,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通過信息技術下載有用的教學資源,修改后制作了PPT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個點,然后從這一亮點引出兩條射線,同時閃爍這個點及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使學生觀察后悟出角是怎樣形成的以及角的概念。這樣動態顯示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學生獲得了準確、清晰的數學概念。
二、利用信息技術化靜為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傳統教學中的信息傳遞是以教師的口頭表達交流為主,輔助掛圖、板書等形式,學生在學習中會感到單調、枯燥、死氣沉沉,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變靜為動,使學生從枯燥的數學符號和語言描述中解脫出來。
如,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用底乘高有困難,但運用信息技術資源庫中的課件,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平行四邊形的一邊割出一個直角三角形,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底邊平移到另一邊,恰好補成一個長方形,正好長方形的長是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這一割一補,讓學生很直觀地看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么來的。
三、利用信息技術化抽象為直觀,突破教學重、難點
圖形與幾何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這些內容比較枯燥,難以理解。即使教師花費了很多精力,有的學生還是不能理解。針對這種情況,在傳授新知識時,適時運用信息技術,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彌補傳統教學在直觀感、立體感、動態感方面的不足,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這節課,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把三個完全相同的圓平均分成紅藍各一半,將其等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然后將它們分別拼成長方形,之后引導學生觀察所拼長方形的特點。學生很快發現所拼成的三個長方形上下對邊越來越平直,左右對邊越來越豎直。再讓學生想象如果把圓等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通過多媒體演示將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之后拼成的近似長方形,使學生發現: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最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拼的長方形與圓之間的關系,進而得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四、利用信息技術拉近與生活的距離,提高教學效率
新課程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可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但在現實的常規教學活動中,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而無法及時滿足教學內容的呈現。而信息技術資源儲存著大量的教學信息,不僅能為教學提供多元翔實的資料,而且同時又能提供文本、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內容,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生動、形象地模擬與呈現現實的生活情境,溝通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促使學生理解數學、愛上數學、應用數學,進而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二年級數學中,平移與旋轉,介紹的就是生活中的現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處?對二年級學生來講是十分陌生的,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生活中的平移、旋轉現象讓學生觀察,把學生的視角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增加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