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昌翠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實際;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105—01
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熟悉生活,豐富學生的積累和體驗,認識和掌握來自生活的各種信息。教師要積極采取有效方略,促使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下面,筆者就如何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
任何一門學科只要和生活有了聯系,就有了讓人去了解的欲望。數學教學也是如此。因此,教師要結合實際,把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數學中的問題自然結合起來,使學生覺得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從而增強對數學的好奇與興趣。
比如,教學“分桃子”一課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讓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盤子里,每個盤子里放的桃子的個數一樣多。問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之后,從中選擇五種:1.每盤放3個,9÷3=3(盤);2.每盤放9個,9÷9=1(盤);3.每盤放2個,9÷2=4(盤),多1個;4.每盤放4個,9÷4=2(盤),多1個;5.每盤放5個,9÷5=1(盤),多4個。再引導學生觀察上面5個除法式子,并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很快得出結論: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于是筆者再結合算式和學生的分法,畫龍點睛地提出:分了以后還剩余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作“有余數的除法”。實踐證明,這樣創設生活情境,使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到數學與自己沒有距離,從而輕松地接受新知識。
二、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走近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并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可分割。作為數學教師,不但要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明白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知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數學的價值所在。
比如,在教學“小鬼當家”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幫媽媽完成購買任務。課件展示以下內容:牛奶大包裝5元500克,小包裝5元4杯也是500克。潤膚香皂一塊裝3.80 元,三塊裝9元;牙刷2支裝3元,3支裝3.80元。讓學生同桌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他們會發現原來當家除了完成任務外,還能花比較少的錢買同樣多甚至更多的東西。他們會思考: 500克牛奶的價錢是一樣的,一種是大包裝,一種是小包裝?買大的,因為想喝多少倒多少?等等。這樣的問題,學生每天都會遇到,每天都會接觸,因此他們會更加明白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在學每一個新知識點時候,他們會自覺地把數學與自己熟悉的生活聯系在一起。
三、讓學生去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主動、自主地去探索生活所蘊含的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樂趣,感受數學的趣味與價值。
比如, 教學“時、分、秒”這堂課時,由于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于是筆者設計了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又讓學生喜歡的活動。如,數脈搏和心跳、踢毽子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親身感受到1分鐘、1秒鐘的時間到底有多長。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所以,當下的數學教學已經不僅僅是課堂,它應該走出課堂,融入生活,實現開放性、大眾性、社會性,讓實踐與教學相結合,學與用相結合,才能讓數學課堂變得生活、有趣、活潑,又能讓學生們從生活中去探究數學,了解數學,并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是數學教學要研究、探索的問題,也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努力改變,并且去實踐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