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課后拓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107—01
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熟知的、親近的“生活數學”進入課堂,讓數學與小學生的生活感知產生碰撞和交融,讓他們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了解生活,這是數學教師不得不思考的課題。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思考,談談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1.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愛因斯坦說過:“數學教學應當使提供的內容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乏味的任務讓學生來負擔。”教師要做有心人,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內容,把許多生活實際引用到數學教學中來,就可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例如,在教學“米的認識”時,筆者從“量黑板的長度”這一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長度,讓他們感覺厘米這個單位太小了,這樣量太慢了。有的學生“難”中生智:“我可以用家中的米尺來量,這樣就省事了。”此時教師再引出“米”這個長度單位,就順理成章了。
2. 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認識世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讓每位學生都擁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生活的眼睛,讓學生在觀察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并不斷地體驗成功。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1.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數學一旦“回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會張開飛翔的翅膀,躍入學生渴求知識的腦海中。因此,教師要通過創設具有濃郁生活氣息、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情境,把學生的生活與問題情境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身體驗來自生活情境中的數學。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筆者讓學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價格,買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調查了解到的信息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教師再創設買賣情境,讓學生在付錢買實物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對元、角、分的認識和換算,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
2. 經歷生活化的探索過程。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大部分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學時,就需要數學教師結合課本知識關注現實生活,為課本中的抽象知識尋找生活原型,并引導學生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打破封閉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索——應用——新問題——新探究”的開放式教學過程,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方式。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筆者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小紙箱,講清“表面積”的概念后,就讓學生自己測量、計算所準備的小紙箱的表面積。交流計算方法后,又領著學生去測量、計算學校的一個空水池的表面積。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
3. 設計生活化的課堂練習。數學練習必須架設起“學”和“用”之間的橋梁,因此,練習設計必須生活化。如,在教學完“時、分、秒”這個單元的時候,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星期天,小紅吃完飯和媽媽一起去看一場電影,她看到《海底總動員》放映時刻表:第一場12:20,第二場12:50,第三場1:30。小紅中午11:45吃飯,吃飯要半小時,從家到電影院需20分鐘。你知道她選該看哪場電影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由“知識課堂”走進了“生活學堂”,學習過程變得異常有趣。
三、課后拓展的生活化
實踐是創造的土壤,通過模擬性的實踐活動,使數學更接近實際生活,使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方式、生活經驗去解決生活問題。
如,在學生學習了幾種幾何圖形之后,筆者設計了“商標圖案中的數學”這一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到超市、商場觀察,和親友討論,圖書查閱,上網搜索等活動,收集運用數學圖案的著名商標圖案。再通過整理材料、分析整合信息,討論、交流這個數學圖案的基本構成和寓意,最后讓學生匯報、展示,把最優秀的商標圖案制成展板,讓他們感受圖案“美”和設計“巧”的同時,動手創造出美。
(注:本文為甘肅省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與實踐》 ,課題立項號為:GS〔2015〕GHB0005)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