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棟 殷寶麟 崔成賢 于峰 李憲芝
摘 要:機械設計課程是機械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本文以地方普通高校機械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對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進行探討,提出立體化教學模式與建議,使其理論教學能夠學以致用。
關鍵詞:機械設計課程;立體化教學;課程改革
0 引言
機械設計課程是機械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在專業(yè)學習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地位。不僅如此,其對于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和專業(yè)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本課程理論性較強的特點,也使得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全面系統(tǒng)接受,教學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1]為此,本文以地方普通高校機械類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對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進行探討。
1 機械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導致較差的學習效果
在地方普通高校機械類專業(yè)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仍然習慣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2]純粹的理論講解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會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很少主動去學習和研究與課堂教學有關的資料、書籍,更無法獨立進行問題的獨立分析。
1.2 講授內容欠缺理論聯(lián)系實際
目前地方普通高校機械類專業(yè)教學中,機械設計課程講授內容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機械設計課程的知識體系。教學中存在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無法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1.3 考核方法存在單一傾向
長期以來,地方普通高校機械設計課程考核大都采用平時成績和期末閉卷筆試成績相結合的形式,課程成績評定以期末考試為主,缺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試題。這樣的考核方法難以完全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綜合素質。
2 地方普通高校學生特點分析
2.1 接受能力差異大
每個學生的認知結構各有特點,導致學生接受能力必然存在個體差異。[3]同時,近幾年地方普通高校機械類專業(yè)連續(xù)擴招,學生的文化素質欠佳,有些地方高校為了節(jié)約辦學成本,還將二表生和三表生混合授課,導致學生對機械設計課程授課內容接受差異性較大。
2.2 實踐機會相對少
學生群體應該對社會發(fā)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但現(xiàn)實情況是,長期的應試教育閉塞了學生的視野,對事物缺乏足夠的分析。[4]特別是地方普通高校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相對于名校學生,更是缺乏廣闊的學術視野和寬泛的外部環(huán)境,導致對社會缺乏理性認識。
2.3 思維方式偏感性
學生的行為大多是受興趣所支配。地方普通高校教學中常見的一個現(xiàn)象是,學生對表述能力較好的教師較為感興趣,但對機械設計課程教學進程中大量存在的模型和公式缺乏興趣,這也是由于長期應試教育導致的習慣。
3 地方普通高校機械設計課程立體化教學體系構建
3.1 授課方法的立體化取向
第一,適度進行課堂討論。機械設計課程的現(xiàn)實性要求教師不能只講述書本上的文字理論,造成理論和實踐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適當安排案例教學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改善這一問題,使學生通過案例理解基本理論問題。案例教學可以通過對大量現(xiàn)實問題的分析,使學生習慣于用基本理論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通過案例教學向學生傳輸一種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這會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第二,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互動。目前,學生在網(wǎng)絡上消耗的時間較多,學生管理部門也用多種方法控制學生上網(wǎng)玩游戲、聊天等。在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也要充分運用學生對網(wǎng)絡交流與溝通較為接受的這一特點,利用網(wǎng)絡通訊工具,如微信、QQ群、飛信、郵箱、網(wǎng)站等方式,加強和學生的課后反饋,最大限度地與學生交流,解答學生疑問及指導學生學習。
3.2 教學內容的立體化取向
對授課內容進行認真的篩選,做到有所側重。目前機械設計課程內容量很大,教師應對授課內容進行合理選擇,調整教學內容的重點,有所側重。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配置,既要保證知識的系統(tǒng)性,又要避免面面俱到,根據(jù)課時安排,可以對個別章節(jié)作了部分或全部刪除的處理。[5]除介紹基本理論,還應補充介紹當前發(fā)展的前沿問題,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學到盡可能多的有用知識。
3.3 考核方式的立體化取向
科學的考核方法不僅可以考查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能夠有效檢驗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情況,使教師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問題并做出針對性的改進。因此,應對現(xiàn)行考核方式進行適度變革。本文認為,“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考核方法仍然可以采用,不過要加以細化。具體來說,就是加大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如增加至50%的比重),并且平時成績應由課堂出勤率、課堂表現(xiàn)、提問等幾部分構成,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和具體情況如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予評價。總之,在學生學習成績考核方面,要改變單一的標準化試卷考核方式,通過多方面加以確定,建立立體化的考核評價體系。
4 結論
本文是基于筆者在地方普通高校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的長期實踐和系統(tǒng)歸納而寫成的。通過以地方普通高校機械類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本文對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探討,認為地方普通高校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宜采用立體化教學模式,包括授課方法的立體化取向、教學內容的立體化取向、考核方式的立體化取向,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動態(tài)化教學手段,全面提高學生接受和運用能力,達到機械設計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高利寧.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初探[J].電子制作,2013(17):202.
[2] 張瑾,陳向陽.《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淺析[J].科技信息,2013(14):137.
[3] 宋淵明,趙英杰.淺談《機械設計》教學改革[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3(03):90-91.
[4] 唐克巖.獨立學院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0):85-86.
[5] 高毅.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yè)教學改革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3):59-61.
[6] 邵園園,玄冠濤,候加林.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05):132-134.
作者簡介:姜國棟(1963—),男,黑龍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及理論、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