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靜怡
【摘 要】近年來,素質教育逐漸取代應試教育成為我國現行的主流教學體制,并且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衍生出眾多創新性的教學理念。本文主要以高中語文這門學科為例,具體談談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的新型教學理念,在高中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 素質教育 教學理念 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2.063
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對于文化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等領域的不斷進步,社會整體大環境改變,帶動著社會各方面的改革和轉變。其中對于教育界來說,曾經的應試教育教學體制明顯不再符合歷史潮流,所以,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教學體制改革,多番探索和研究后,制定出了素質教育這一新型的教學體制。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倡導學生為主,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知識素養和個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發展。
語文是一門包涵漢族語言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學科,是每個中國學生在接受教育一開始就必須學習的一門科目。語文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必修的學科之一,但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教學改革也是勢在必行。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素質教育新型教學理念的引導下,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從而實現高中語文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進而幫助學生在未來的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一、“以人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本”,是素質教育教學理念最為基礎的部分。以往的應試教育教學體制,將教育的重點放在知識傳輸方面,服務的對象是高考,反而忽視了受教育的主體是學生這一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容易陷入考試至上的教學誤區,進而導致“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學什么”現象的出現,背離了教育最初培養人才的目的。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教育回歸正軌,倡導教學過程中將重點重新定位在學生身上,從而以學生為主體,在上課過程中通過分析學生的情況,設定或改變教學模式,從而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進而將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被動轉向主動。
(一)課堂上以學生為主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感性思維占主導的學科,但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發現,大部分高中生缺乏感性思維能力,具體表現為,在閱讀過程中,對于文章的情感體悟不全面,甚至是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寓意;在寫作過程中,無法將自身情感完整的表達出來,導致作文枯燥缺乏靈動性和人情味。這主要是由于以往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注重課本死板知識的傳輸,忽視了學生個人能力培養的結果。
在我看來,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最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時刻謹記以學生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一篇文章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寫作背景、作者個性、人生經歷等方面入手,做好外圍知識鋪墊,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性閱讀,這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有所參照,有所結合,從而通過字里行間找出與寫作背景等契合的部分,繼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深層內涵,實現讀者與作者之前的情感共鳴。
(二)生活中與學生平等交流
高中生已經發展為具有獨立思想和意志的個體,個性和人格發展方面也漸趨成熟,所以在行為和思維方面逐步建立一套自己的準則。教學研究表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學生對于教師的畏懼和崇拜度逐漸降低,所以,對于高中生來說,日常學習過程中更加渴望與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尤其是對于語文這樣一門主觀性較強的學科來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主動站在與學生平等的立場上進行交流,只要不偏離最基本的價值導向,教師要盡可能的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思維差異。
二、“因材施教”理念
人,是具有獨立思想和行為的個體,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就以高中語文為例,有些學生在閱讀方面非常擅長,但在寫作方面則存在缺陷;而有些學生在現代文閱讀方面學習效率高,但文言文解析方面卻事倍功半。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則始終只能照顧到一部分學生的需求,導致另一部分學生學習興趣的缺失。而在“因材施教”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師能夠理性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性,并且做到對癥下藥,最大限度的保證全體學生的知識學習成果。
(一)補齊短板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影響學生高考語文成績的不是學生最擅長的部分,而是學生最不擅長的部分。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日常教學所得到的教學反饋為基礎,對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找出學生的短板所在,從而做到對癥下藥。例如,有的學生文言文成績不好,教師可以從實詞、虛詞、語法、背誦等多個方面進行調查,利用課堂提問、階段性檢測等方法,找出學生存在問題的部分,進而有針對性的布置鞏固任務,從而幫助學生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另外,語文作為一門主觀性較強的學科,對于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尤其是高中階段,語文教學大綱中對于語言性的部分要求較少,轉而對于學生文字理解和抒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之相對應的就是考試過程中閱讀理解和作文部分的分數占據著三分之二以上的比重。所以,教師不僅要在知識方面進行“差異性教學”,還要從思維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相應的學科思維。
(二)各取所需
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在語文這門課程學習過程中的需求不同,課堂教學只有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有限,教師很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到面面俱到,考慮到所有學生的需求,所以教師要學會利用課下時間,進行教學的平衡。尤其是在布置課下作業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綜合考慮學生知識接受能力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結合當天所學知識內容,布置不同難度、不同導向性的練習題目。這樣可以讓學生各取所需,大大減少課下學習時間的浪費,讓學生做的每一道題目,都起到應有的作用。
總之,“以人為本”和“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中最為基礎也是最為突出的兩種教學理念,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作為教師的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兩者的融合,結合教學實際制定出最為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語文日常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為未來的高考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