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陽
摘 要:生態農業產業集群是湖南農業產業集群升級的方向,能推動農村城鎮化的進程,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闡述農村城鎮化背景下農業產業集群升級的內涵,基于生態視角分析湖南農業產業集群升級機理,從而有效構建湖南的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為政府培育農業產業集群和制定農業產業集群的升級路徑提供政策參考。
關鍵詞:生態農業產業集群;升級;構建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9-0014-03 農業產業集群升級會產生較強的聚集效應,有利于提高城鎮化水平。隨著農業產業集群中產業鏈向兩端不斷延伸,產業鏈涉及到的各行各業也慢慢被帶動,建筑業、交通業、物流業、金融保險業等第三產業服務行業的發展,為農民提供大量就業的機會,而這正是農村城鎮化的表現形式。農業產業集群中相關支持性產業的發展,促使大量農民被吸引到集群中來,集群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較多的工作崗位,農民增收渠道也有效拓寬。通過農業產業集群的帶動可以拓展城鎮的經濟功能,提高農村整體收入,逐步縮小城鄉二元化的差距,推動了農村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并將對我國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一、農村城鎮化背景下農業產業集群升級的內涵
農業產業集群的升級促進了產業鏈的延伸,龍頭企業在農業資源優勢地區建立生產基地,加快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進程。在縣城和中心城鎮規劃的農業產業集群,把縣域經濟和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有效地促進農村城鎮化的發展。目前,產業集群升級的定義主要是依據產業升級理論、全球生產網絡理論和全球價值鏈理論,強調產業的升級,創新網絡的升級以及全球價值鏈的嵌入。農業是三大產業的基礎,農業產業集群本質上是個通過資產、信息、技術和契約,以農業產業鏈為核心,形成的共生和互補,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本文認為,農業產業集群升級的內涵主要包括:其一,農業產業集群升級是在發展階段上技術研發能力的增強和集群經營績效的提升,在集群的演化過程中通過科技進步和戰略研發促進農產品的升級和農業產業鏈的升級,同時包括集群相關輔助行業的升級和配套設施的完善,如交通、運輸、技術咨詢、金融、法律政策等方面條件的改進。其二,在合理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提高農產品生產加工的效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應,增強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協同效應和合作效應,從而提升農業產業集群競爭力。
二、基于生態化發展的湖南農業產業集群升級機理分析
(一)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內涵
生態農業集群是屬于農業產業集群的一個子系統,是生態理念在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創新。以農業經濟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為原則,農業技術研發機構、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以物流配送,利用生態資源的優勢在區域農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企業和配套機構集聚的產業集群。湖南生態農業產業集群是高效生產經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統一,是湖南省兩型社會建設中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生態農業產業集群具有地域特征、生態經營和組織特征。生態化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能使農業產業集群創造效益,而且能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運營與生態系統循環的良性互動。
(二)湖南農業產業集群個體層面的生態化
1.農產品的生態化。農產品的生態化需要從生產到銷售過程的全程質量安全控制。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綠色加工、綠色儲運和綠色營銷,通過農產品的標志認證,有利于對農產品的識別和加強對農產品的質量控制。目前我國行業內認定的綠色農產品主要是三類: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農戶是農產品生產的主體,作為農業產業鏈條上的第一個環節,從農產品的育種、培育直至采摘,直接關系到綠色農產品質量的高低,也會影響到關聯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農戶農業科技的掌握能力、農戶種植行為和經營目標也對農產品的生產產生直接影響,所以農產品的生態化與農戶的生產和操作密切相關。目前,湖南省已發展綠色食品認證1 000余個,包括了糧油、水果、茶葉、肉類、蔬菜等特色產品。湖南的麻陽、石門、宜章、永興均成為國家綠色農產品原料基地,洞庭湖區域的大米也是湖南省綠色農產品原料來源基地,這些生產基地都為綠色產品的生產提供有效保障。
2.農業企業生產的生態化。農業企業生產過程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強調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的保護,在生產過程中,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和農業經濟再生產的規律,使用清潔能源,注重環境的監測,大幅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量,將污染廢棄物的排放控制在國家設定的標準之內。提供種子、化肥、農膜、竹子等生產資料的企業,以及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要注重生態平衡,有效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之間能量的轉換,把能量轉化過程中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使資源能得以永續利用,實現生態的可持續性。同時,有效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率,減少殘留化肥中氧化亞氮在空氣中的釋放。
(三)湖南農業產業集群層面的生態化。
1.建立生態的循環路徑。湖南要進行生態農業的區域規劃,根據農業發展水平的具體情況,建設多樣化的生態農業產業集群。如蔬菜種植的農業區域規劃中可采用“綠色蔬菜培育——采摘——保鮮運輸”和“技術開發——廢棄物處理和再生利用——環保能源提供”兩套產業鏈內外循環的布局,以大量減少化肥、飼料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同時最大限度獲得農產品的加工輸出,實現資源的節約和再生利用,從而實現環境的保護以及規模經濟效應的綜合價值。
2.建立農業生態產業園。根據湖南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在目前以資源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為主的農業產業集群基礎上發展農業生態產業園。農業生態產業園主要從循環經濟角度,依據生態學中食物鏈關系建立一個農業生態園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污染物通過廢物利用,變成另一個企業的環保能源,建立了園區的循環有效利用。不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也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通過高科技的運用,使群內企業相互依存,實現集群的共生和要素的耦合。在湖南農業產業鏈的上游環節,為生態農產品的生產提供技術保障和優質低價的農用機械的支持。中游環節采用具有低碳減排的方式生產農產品,擺脫對化學能源的依賴。建立農產品綠色包裝和標簽的標準體系,推廣環保包裝。在下游環節上實行生態農產品在倉儲物流中的保鮮技術,并積極推行推廣宣傳。
(四)湖南農業產業集群社會系統的生態化
1.培育農業產業集群的生態文化理念。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農業產業集群中的湖南企業要建立保護生態和持續發展的理念,將生態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和石油農業的生產模式,大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促進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營造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文化氛圍。其次,要加強環保建設及環保的技創新,培育湖南本土農業產業集群協作與合作的乃至集體生存的文化,政府應把生態工業思想納入到農業產業集群的戰略,樹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營造以人為本、誠信經營、協作發展的生態農業產業集群文化環境,促進農業企業建立在湖南地區的長遠發展目標。
2.發展地區特色的生態農業產業集群。湖南地域比較寬闊,區位優勢各有特色,要以自然資源為主,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建立生態農業產業集群。某些區域雖然已形成對資源環境的破壞,但仍然可以開展環境的修復和改造。湘南可以發展“畜、沼、窖、草”的畜禽養殖生態產業集群,湘北洞庭湖區在進行退田還湖和防護林工程的生態經濟建設中,利用土地種植速生林,速生林制成漿,漿再制成紙。這種利用紙漿造紙的技術,有效減少了污染物的產生量,降低廢棄物的排放,實現速生林、紙漿、造紙三個產業鏈環節的有機整合,大力發展了林漿紙的造紙產業生態農業產業集群。
三、湖南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構建——湖南石門柑橘產業集群升級
石門縣隸屬湖南常德市,是湖南西北的門戶,地形獨特中部有一個狹長的區域,西部地勢較高,河流自西部向東南部流入洞庭湖。石門縣北部是海拔2 098.7米的壺瓶山,東南面倚靠洞庭湖平原,受地形的影響,北部的冷氣很難流入,南部的暖氣流很容易流入,氣候溫暖,雨水非常充足。山崗地區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給柑橘的種植和生長帶來極其有利的氣候條件。
(一)湖南石門柑橘產業集群發展狀況
常德市石門縣種植柑橘面積已經達到48萬畝,柑橘種植面積在全國縣級地區排名第一。石門縣的柑橘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突出,全縣80%以上的種植戶加入了合作社,形成了“農戶+合作社+公司”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使龍頭企業與橘農結成緊密的利益關系。農民種植柑橘的收入平穩,縣里的柑橘加工企業也有了穩定的原材料來源,農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全縣柑橘產品加工企業100余家,盛節節高、常鑫、鑫發和石門柑橘銷售公司等一批柑橘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達8萬噸,成為全省柑橘深加工基地,加工出口2萬噸,石門柑橘的出口主要面向俄羅斯,加拿大和歐洲主要國家,占全省柑橘出口總額的60%。目前石門柑橘產業集群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一方面,柑橘的采后儲藏和加工能力薄弱,加工品種單一。大部分產品近經過采摘,簡單挑選、包裝后即投入市場,只有柑橘罐頭和柑橘汁兩種加工方式。柑橘的對外貿易是個薄弱環節,柑橘出口加工量僅占生產量15%。因缺乏綠色環保技術的使用,出口加工產品常常遭受歐盟的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另一方面,柑橘在加工過程中產生大量柑橘皮渣容易造成環境的污染,因為清理皮渣的運輸和掩埋,也提高了生產成本。
(二)湖南石門柑橘產業集群升級的主要路徑
1.建立石門無公害柑橘種植基地。建立柑橘無公害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實行柑橘生產和加工的監測制度,完善檢測手段,加強柑橘在生產中的質量監控。將國內柑橘生產的行業標準與國際市場標準對接,嚴格執行質量監督體系,引導農戶規范生產的環節。定期檢測柑橘種植的土壤成分,根據土壤的構成成分適時添加化肥和缺少的營養物質,為農戶提供參考,以達到科學施肥的目的。同時可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對出現的質量問題進行問責處理。對柑橘生產基地的環境監測進行定期評價,把對外來污染物的防范和治理作為石門柑橘基地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柑橘的清洗打蠟環節也需引起重視,打蠟可以增加柑橘果皮的亮澤度,延長保鮮時間,但具體成分需要符合國際貿易規則的統一標準,以有效避免石門柑橘在出口過程中遭遇的綠色貿易壁壘規制。
2.實行柑橘產品生產的生態化循環體系。在柑橘加工過程中實行生態化循環體系,有利于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同時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橙皮渣是在石門柑橘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易對環境造成污染。但經過新技術的開發,可以從皮渣中提取橙皮甙、果膠等植物原料。生態化模式強調對資源的節約與利用,對環境的保護和恢復,在湖南石門柑橘產業集群中,實施“果、畜、沼、窖、草”的生態種植模式。開展柑橘種植,科學地利用沼氣,通過畜牧(如生豬)的養殖,為沼氣池提供發酵原料,沼氣池為果樹噴灑沼液,同時為果農提供清潔能源。建立沼氣池既能提供肥料,又能提供環保能源。果園的青草種植為畜牧(如牛、羊)提供飼料,通過建立水窖,收集儲存地表水,提供柑橘樹的澆水、噴藥和畜禽的生活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