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和社會生括實際,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地講述有關的道理。”它既強調了生活的教育價值,倡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又充分體現了課程指導思想對兒童的尊重,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多元互動的過程,成為學生完整生命投入的過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就是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關鍵詞 小學教育 思想品德 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8-0022-02
一、重視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是一堂課的切入點,成功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圍。為使導入富有情趣,我建議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導入材料的選用應注意典型和真實性,要取材于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要與小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第二,導入的信息材料與教學內容必須有內在聯系,能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教學內容上。第三,導入的問題設計應在學生的生活體驗范圍內或學生現有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所能達到的程度。
二、走進生活,開展思想品德課教學
在這個問題上,應做好兩點:一是教學內容要強化新的教學觀。教科書是課堂教與學的工具,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和強化新的教學觀,使教學內容緊貼學生的思想和社會生活實際,用好用活教科書這個教與學的工具。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內容,知識傳授的深度和廣度時,既要以教材為主要依據。又要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思想水平、學習心理和生活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二是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新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讓學生從自己的思想實際出發,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觀察社會。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材內容,捕捉生活現象,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做實例,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強學生對思想道德和社會生活的認知能力。
三、運用情境教育,激發小學生的道德情感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習的過程不僅要經受認識的挑戰,從中獲得理性上的提升,更需要在情感心靈的撞擊中獲得體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這種情感體驗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而情境教育是通過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一定環境的設置、模擬,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使學生產生如臨其境的逼真感,以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小學生形象思維為主,好玩、好動、好奇、好勝,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特點,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一方面,可以利用故事來創境。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創境。電腦課件以它的鮮艷色彩和動畫效果,在思品課教學中發揮著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功能,尤其低年級教材大部分是以圖為主,而且課文內容大部分是反映學生身邊生活的小故事或寓意深刻的童話故事。因此,教師可以注意有意識地用好課文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生動形象的故事畫面和故事情節中感悟道理,學習美德。
四、著眼養成教育,發揮課后參與作用
教師應重視課后的延伸教育、實踐活動,以擴展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可以在課后增加延伸導行。在教學中,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和延伸性,使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既掌握知識,又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二是在家庭中得到鍛煉。家庭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主陣地。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好這塊陣地。比如在學校、班級舉行的做家務比賽活動中,可以請家長做評委,檢查學生做家務活的效果。這樣,促進了學生正確的思想品德觀點的形成和行為習慣的內化。三是到社會上實踐。學生思想品德觀點的形成和行為習慣的改變、養成。是通過社會實踐來獲得。單憑課堂上說教是不能說明問題的,除了課堂的學習外,我們還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五、作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后實踐,培養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想品德課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應用性、實踐性是思想品德課的突出特點,新課標已規定,今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至少有20%的時間用于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所以,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成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