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莉
摘 要:古箏表演與音樂美學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在實踐中需要對音調形式進行分析,在將思想展示給聽眾的過程中。古箏表演屬于音樂實踐中的音樂表演環節,在對音樂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中,必須將表演形式和音樂美學知識結合在一起,體現創作藝術的魅力。在本次研究中將對如何將古箏表演與音樂美學原則有效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
關鍵詞:古箏表演;音樂美學;協調關系
古箏表演是古箏藝術實踐的核心所在,音樂作品的生命對演奏形式有重要的影響,在實踐中是將音調方式展示給聽眾。作曲家將自己的藝術構想用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之后,樂譜的標記是固定的,但是由于標記形式會逐漸轉化為音響,因此將這些音響關系升華為瑰寶還是將它們淪為俗物是有關智慧的問題,也是關于技藝和天才的問題是有關藝術敏銳感及其審美觀的問題。在整體應用過程中,將古箏表演和音樂美學結合在一起,能保持真實性和創造性的統一。
1 真實性和創造性的統一
1.1 真實性
根據古箏表演形式的要求,在后續表演過程中需要對音樂創作形式進行分析,結合曲譜的具體化要求,對表達的思想內容進行有效的分析。此外為了展示曲譜的內容和信息,要以音樂內容為前提條件,及時對現有的曲體結構進行分析,考慮到曲調、速度及力度等關系,保證演奏形式的有效性。如果在演奏過程中,存在不習慣的語句或者符號,不能私自對符號進行更改,結合自己的習慣方式進行彈奏,體會到原著的精髓所在。由于曲調形式比較特殊,甚至存在游離性的特點,很多時候上行會出現偏高的情況,下行會出現偏低的情況,更能顯示樂曲的強調變化。只有及時對樂曲進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將無聲的音符變為有聲的音樂。[1]
1.2 創造性
隨著文化形式的交流和融合,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借鑒西方音樂創作方式,采用多種思維模式,體現出古箏戲曲的重要性。所謂的創造性思維,要及時對條理形式進行分析,根據制約性的作用創建創作背景。音樂二度創作對藝術的創造性有明確的要求,在創作過程中必須了解曲譜的內涵,根據創作背景及標題內容的具體要求,了解創作理念。由于創作形式和社會背景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必須明確應用理念,考慮到作者情感的認知度,強化情感的認知進而形成意識流,以準確而有分寸適度地去把握每個瞬間音響流變的強、弱、虛、實、動、靜使自己對樂曲理解的全部情感和日積月累的修養“覺解”融入進表演。創造性思維對古箏表演藝術有重要的影響,必須將表演藝術和美學原則結合在一起,融入表演中,實現音樂的有序發展。[2]
2 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
2.1 歷史性
每一首曲子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都蘊含了很多內容,其中特定的時代風格和地域風格對表演形式有重要的影響。表演者將不同的風格展示在大眾面前,讓受眾體會到古箏藝術的魅力。傳統的古箏曲和在各地戲曲及音樂存在一定的聯系,在長時間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河南、山東和浙江等流派,由于不同派別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必須對音韻形式、演奏技巧和地方特色引起重視,結合曲譜的具體要求,對作品進行分析。在歷史文明發展中對演奏形式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漢宮秋月》古譜中,情緒哀婉凄慘主要表現了宮女的苦悶和憂傷。在表演過程中合理應用揉、吟和按等裝飾技法,在結合時代背景的變化表現出婦女的悲慘命運。在演奏過程中需要尊重作品的歷史特征,考慮到音樂創作的形式要求,從歷史的角度入手,再現歷史風貌,只有反映出要表達的內涵后,才能滿足在音樂美學教學的具體化要求。[3]
2.2 時代性
基于譜曲形式的特殊性,對表演者的表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要求表演者變化表演方式,根據年代發展的需求及音樂表達形式的具體要求,對表演環境進行分析。由于習慣性的眼光對表演形式有重要的影響,必須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理解樂譜,根據兩者間的矛盾形式,站在歷史的角度思考問題。從五十年代發展至今,古箏藝術和西方古典音樂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在不同的發展時期要體現出對古典音樂的重視。由于不同時期的古箏曲都是以寫實和敘事為主,為了表達對新生活的向往和贊美,要適應時代發展形勢的要求。對于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發展形勢,如果僅考慮到現代化設計原則,必須適應歷史發展形勢,盡量做到兩者的協調統一。在尊重作品的基礎上,需要考慮到歷史發展形勢的特點,體現出演奏者所處時代的審美情趣。
3 技巧性和表現性的統一
3.1 技巧性
通常情況下,演奏形式比較特殊,根據理論形式和實踐發展機制的要求,要明確演奏技巧的具體化要求。古箏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形成了鮮明的美學特征,傳統的古箏表現方式是以右手演奏為主,連用食指和中指,左手則在琴碼左側琴弦上按、揉、點、注,潤色右手演奏的音符。由于演奏技巧變化比較明顯,要創新設計形式,考慮快速彈奏的要求,將五個手指靈活應用到演奏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快速彈奏法,強化左手潤色職責,進而出現雙滑音、微升滑音、雙揉弦、雙泛音等技法。由于理論多是和音樂表現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在設計中,需要及時對音階進行改變,按照順序要求和指法需求,彈奏出多樣的民間樂曲。只有掌握多樣化的演奏技巧,才能提升古箏藝術的應用形式。[4]
3.2 表現性
音樂表現形式本身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在實踐中除了掌握彈奏技巧,要理解時代背景。例如陶淵明在興致盎然時會彈奏一曲,彈琴不在于技巧,更在于作者的心境。傳統的樂器表現是以自娛自樂為基礎的,同時也是感情的一種寄托。進入到現代社會之后,自娛自樂的方式和演奏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必須對情感表現形式引起重視,將其納入到音樂表現方式中。通常在樂曲布局中要掌握高潮部分所在,對演奏技巧和方式進行分析。除了強化對受眾的聽覺刺激以外,要將其轉化為職業演奏方式對樂曲進行合理的布局,保證演奏方式的有序性。通常在樂曲的布局階段,由于演奏技巧比較特殊,因此要以追求視覺效果為基礎,考慮到古箏演奏方式的要求,投入到新技巧的學習中,進而起到理想的演奏效果。但是部分演奏者演奏的目的只是為了取悅觀眾,忽視了藝術形式本身的作用。由于新舊藝術形式會存在一定的沖突情況,只有將技巧和表現力相結合,才能超越技巧的炫耀,表現出藝術的內在生命。表演者要理解表演的意義,不以炫技為目的,而是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完全融合于深刻的藝術表現中真正做到了兩者的完美統一。
4 結束語
古箏既具有鮮明的民族化特色,同時兼顧地方文化藝術形式。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必須以有效的指導方式為基礎,尊重作者的意愿,在原有的表現基礎上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科學地對語句進行安排。基于聽眾心理的特殊性,每次演奏結束后必須總結演奏中的優點和缺點,探究有效的改進措施只有不斷提升演奏水平,才能讓受眾理解古箏的精髓進而保證古箏藝術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 毛麗華.古箏表演形式的古典美與現代美[J].美育學刊,2011,10(01):59-60.
[2] 孟蝶.身體美學視角下的古箏表演藝術[J].美與時代(下),2014(07):56-58.
[3] 徐菲菲.深析古箏音樂美學的發展[J].音樂時空,2015(16):134.
[4] 郭樹薈.當代語境下的中國民族器樂獨奏音樂——傳承與創作雙向路徑與解讀[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 (01):33-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