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紅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8—0048—0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不少問題,其主要表現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瑣的分析多,把一個原本好好的整體(課文),搞得支離破碎;不必要的提問多,使有限的時間耗費在問問答答,而學生所得甚少;作用不大的板書多,老師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寫了一大板,學生忙于做筆記,老師講的一點也聽不進去,而潛心讀書時間少,致使學生逐漸對書面語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靈活運用書面語言來表情達意,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都存在不少困難。為此,必須轉變觀念,回歸小學語文本色,根據語文教學實踐以及新課標的精神,制訂語文“以讀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讓課堂充滿活力,充滿人文關懷,促進學生的發展。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學習的過程,其中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如情境教學法等。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礎上,滲透情感、美育等因素,借助圖畫、音響、實物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學生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動情入境悟神,以達到明理的目的。教學中還要能夠設障立疑,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讓他們發現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等多方面與課文的“信息差”,然后進行適當疏通。要善于發現學生在閱讀中的積極因素,創造有利條件,使他們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從而獲得好成績,從內心產生閱讀興趣。
二、初讀感悟,整體感知
所謂“初讀”,顧名思義就是指對一篇課文的通讀,其要求是使學生通過課文的文字表達,獲得關于閱讀文本的形式和內容的初步印象。其目的是為了稍后的精讀課文,研究賞析,體會作品的情感等打下基礎。這一環節,要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各自去讀,要求讀時不加字、不掉字、不錯字,會正確斷詞、斷句,做到準確流利。從整體入手,啟發學生通覽全文。然而,這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初讀時應培養學生掌握自讀課文的一些好方法,如,動筆圈畫出那些似懂非懂的地方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與同桌討論與交流或請教老師,同時培養學生讀中善思、讀中善疑的習慣,為精讀賞析做好鋪墊。
三、精讀理解,品味語言
精讀是指為了達到對文章的深入理解、熟練掌握的程度,而對文章進行反復鉆研細心領會的一種閱讀方法,主要是詞句的理解、文章的把握、要點的概括、內容的探究、作品的感受等方面。因此,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初讀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賞析領悟,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學習和教師必要引導、點撥,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在讀書中的發現,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以說促讀,讓學生思維碰撞激發表現欲,促使創新思維的發展,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
四、美讀悟情,熏陶升華
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是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務必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十分推崇美讀,他指出:“美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 “美讀”既是“讀”的訓練方法,又是“讀”的理想境界,要讓學生在美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意境美。可采用配音誦讀、比劃動作誦讀等形式,以達到課標所說的“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怒吼吧,黃河》這是一篇充滿革命激情,充滿愛祖國、愛中華民族情感的課文。在指導朗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所表達的這一情感基調,用昂揚、充滿激情的語調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讀出光未然、冼星海那種熱愛祖國、充滿革命激情的精神,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如,品讀課文第四自然段中的“他的聲音時而鏗鏘有力,充滿激情,如同噴薄而出的朝陽;時而低回婉轉,無比哀傷,如同暴風雨中折翅的小鳥;時而……時而……”這組排比句時,讓學生自由讀、小組讀、比賽讀,于讀中悟情,讀中入情。
五、延讀創新,拓展運用
在布置作業時,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讀書收獲,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有關的課外知識;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畫一幅畫,作一首詩;也可以讓學生讀一些課外讀物……這樣既能讓學生在課下拓展思維,培養語文能力及創新能力,又能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課文內容的美。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