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賢
【關鍵詞】 美術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8—0071—01
一、關注學生的心理因素,滲透德育知識,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學過繪畫,感覺繪畫比較難,自己畫不出來,有心理障礙,即使以前有些學生學過,如果老師不注意教學方法,死搬硬套書本,同樣也會使學生對繪畫產生厭惡感。要讓學生對繪畫產生興趣,打破學生的這種思想障礙,首先, 得通過課堂教學,利用自己的經驗,將復雜的技能簡單化,盡量讓學生容易接收,讓學生感覺到繪畫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樣難,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畫好第一幅作品,并鼓勵和激發學生,這樣慢慢地,他就能畫好第二幅、第三幅;其次,多次召開班會,利用自己以前輔導的學生實例和利用畢業學生為現有的學生作講座等辦法,通過現有學生的狀況和以前學生的狀況對比,引導激發學生,讓學生通過比較,感受到自己有考上大學的希望;最后, 通過開家長會指導家長怎樣配合老師關注學生,鼓勵學生。總之,以德育為前提,利用一切辦法,讓學生從不喜歡逐漸到產生興趣,從沒希望到對考大學產生欲望,從自卑到逐漸對自己產生自信,進而從被動接受逐漸轉變為主動學習的狀態,這一艱辛的開始,就是成功的前提。
二、運用自己的熱情和真情,融化學生的心靈,拉近師生的情感
繪畫輔導不同于文化課教學,和學生接觸的距離比較近,經常是手把手地去教。學生整體的問題,集合起來整體講解,整體示范教學,個別學生的問題,個別示范講解,這樣,有利于學生個體的不同理解與個體表現,在輔導學生時耐心一點,熱情一點,學生更容易接收,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下課之后,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真心地關心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排憂解難,當學生真正感受到這種關愛的真情之后,他就會真心地喜歡你這個老師,喜歡進你的美術教室,喜歡上你的專業課,那么你的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
三、關注課堂過程,聯系實際滲透德育
美術課堂教學是個多因素、多層次、多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見縫插針、聯系實際地滲透德育,不但能確保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提高學生對繪畫的自信心,還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地受到教育,讓德育之苗遍地開花,使學生身心得到協調發展。
1. 緊抓課堂常規,進行品德教育。制度越明確,就越能形成內部的動力定型,這是形成技巧與行為習慣的基礎。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我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思想表現,制訂一系列課堂常規,有步驟、有重點地把課堂常規與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守紀律的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作為學生的行為準繩。如,師生問好;繪畫過程中養成一定的文明習慣;培養遵守班級紀律,課堂上不影響他人的良好行為意識等。
2.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美術新課標指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我在技法課中,加入了繪畫名家的生平簡介及其作品欣賞內容,如國外畫家達芬奇、米開朗其羅 、羅丹等;國內畫家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等。通過對畫家生平的了解,讓學生感受畫家在學習繪畫過程中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繪畫道路上,堅持自己對繪畫的追求,不懈努力,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勤奮努力、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通過欣賞畫家的作品,來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在課堂中滲透德育知識,運用情感教學手段,渲染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氣氛,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此來激發學生對繪畫的興趣及積極性和主動性。
3. 重視課堂評價,促使品德升華。美術教學中,評價主要是為了改善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作用。在評價環節滲透德育,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繪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主要從學生的活動表現和對作品的評價方式兩方面入手。在對學生的美術活動表現評價時,我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行為,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認知水平等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價。其實不管采用哪種評價方式,其宗旨都是要充分肯定進步和發展,并使學生明確要克服的弱點和發展方向,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