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夢佳
摘 要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對外交流日益頻繁,來華留學事業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各地各校留學生人數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學校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來華留學工作在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力、培養國際人才資源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留學生輔導員也逐步走向專業化發展道路。為進一步推動來華留學事業的良性發展,做好留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本文將結合來華留學事業的當前形勢和美國學生事務工作者能力標準,深入研究來華留學生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和提升路徑。
關鍵詞 留學生 輔導員 職業能力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對外交流日益頻繁,來華留學工作在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力、培養國際人才資源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十年來,尤其是《留學中國計劃》實施以來,我國的來華留學事業遵循“擴大規模,優化結構,規范管理,保證質量”的方針穩步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2014年,來華留學生人數已達37.7萬,生源結構不斷優化,教學質量顯著提高,日常管理日益規范,來華留學事業進入重要發展期。
在來華留學事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許多高校都更加重視提升管理與服務水平,加強精細化管理,這就對高校留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留學生管理人員是來華留學管理工作的主力軍、教育戰線上的外交官,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來華留學生管理隊伍是發展和完善留學生管理工作的保證。①為推動來華留學事業的良性發展,做好留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本文將結合來華留學事業的當前形勢和美國學生事務工作者能力標準進一步研究來華留學生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和提升路徑。
1 來華留學事業的當前形勢和挑戰
2014年12月,全國留學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首次統籌謀劃來華留學和出國留學,圍繞國家外交戰略發展和教育人才規劃部署留學工作,將來華留學工作定位在服務外交大局、提升國家軟實力和教育競爭力的戰略層面上,這對來華留學事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意義。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來華留學教育“留學中國”十年規劃的中間點,來華留學教育承擔著新的、重要的歷史使命,也面臨著許多挑戰,有許多矛盾亟待解決。
一方面是規模增長的挑戰。來華留學人數持續增長壓力較大。對比近年數據,我國來華留學生數量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北京上海等地2014年的人數有所下降。韓國和日本等一些傳統生源大國學生人數也持續緩慢下降。因此,要高質量完成2020年50萬的目標,難度不小。另一方面是質量保障的挑戰。當前,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來華留學生教育在吸引高層次人才上,還有很大差距。比如,來華留學院校尚未建立準入門檻;來華留學課程和師資競爭力不強,英文授課項目也不夠多;來華留學生生源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2 留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現狀分析
隨著來華留學事業的不斷發展,各地各校留學生人數也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學校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留學生輔導員也逐步走向專業化發展道路。根據前期調研,湖北省來華留學事業發展較快的幾所部屬院校,留學生輔導員隊伍都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如具備中共黨員,具有碩士學歷,英語專業八級或英語六級(非英專),曾任主要學生干部,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等條件。那么,就全國范圍來看,留學生管理隊伍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專職輔導員或留管干部。這類主要集中在留學生數量較多、規模較大、發展較快的高校。學校通常設有二級學院專門負責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和管理工作。學院下設學生事務管理辦公室,其中部分學校設有專職輔導員崗位。通常,這些老師被稱為留管干部。他們的留學生事務管理能力普遍較強、經驗豐富。第二,漢語教師或其他外事干部兼職管理。這類學校來華留學事業一般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有些留學生相關業務由外事處負責,外事干部或漢語教師兼職留學生管理。由于這些老師身兼數職,留學生管理能力和經驗參差不齊,往往無法全身心投入留學生管理,給學校的留學生管理帶來一定隱患。
隨著高校越來越重視國際學生管理與服務,留學生管理隊伍日漸壯大,老師個人能力逐步提升。但總體來說,來華留學教育發展時間較短、還處在不斷完善和前進的階段,再加上留學生群體的特殊性,留學生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不足、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弱等問題仍凸顯。
3 美國學生事務工作者能力標準的借鑒
2012年,美國大學人事協會(The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ACPA)和美國學生人事管理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NASPA)組織全美學生事務管理專家,編寫了美國學生事務工作者專業能力標準(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rea for Student Affair Practitioners)。
美國的學生事務工作是相對于學術事務及其管理而言的,其主要工作包括學生入學、咨詢服務、住宿生活、紀律處理等所有非學術型學生事務。②美國學生事務工作采用條狀管理模式,學生事務工作者分工明確,專業化程度高,具有通暢的晉升和流動渠道,老師們具有較強的歸屬感和穩定性。標準中提出三個目的:明確學生事務工作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用以指導設計培訓、課程和發展機會;用以引導學生事務工作者在特定能力領域不斷提升。職業能力標準包括10個領域:(1)Advising and Helping(咨詢和幫助);(2)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評估、評價和研究);(3)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公平、多樣性和包容);(4)Ethical Professional Practice(道德專業素質);(5)History, Philosophy, and Values(正確的價值觀和哲學歷史思維);(6)Human and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人力資源和組織資源);(7)Law, Policy, and Governance(法律、政策和管理);(8)Leadership(領導力);(9)Personal Foundations(個人綜合素質);(10)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學生學習與發展理論)。③
4 留學生輔導員職業能力的六大結構要素
結合對美國學生事務工作者專業能力標準的分析和我國來華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新階段要做好來華留學生的管理工作,需從以下六大要素思考留學生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
(1)掌握學生學習發展理論。需要輔導員能深入把握國內外學生事務工作前沿進展,掌握學生學習與發展理論,并將其應用于實踐、教學與培訓中;能夠通過咨詢為學生個人和團體提供支持、指引和反饋,幫助學生更好的思考、決策和制定目標。④
(2)具備專業的學生事務管理知識。能夠應用心理學、教育學相關原理和知識指導留學生學習研究,合理運用教育學、管理學、法學相關知識,對學生事務管理工作進行體系化設計,提高工作效率。
(3)熟知法律法規知識。能夠準確把握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對留學生違法違紀行為進行嚴肅處理,能采用案例分析、宣傳警示等形式對留學生進行日常法律意識教育,特別包括針對留學生群體的有關外事法律法規。
(4)領導力才能。針對留學生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能結合留學生實際和文化差異,廣泛深入開展談心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5)評估研究能力。通過日常觀察、談心談話、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留學生基本信息,了解學生思想動態;運用教育研究方法和社會學研究方法等指導留學生對日常遇到的各種復雜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也包括對國內外國際學生事務管理的研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指導實際管理工作。
(6)個人素養。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與留學生良好的溝通。同時,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正確了解、認識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生活習慣之間的差異,了解這種差異在留學生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上的影響。⑤
5 如何提升來華留學生輔導員的職業能力
第一,個人層面。隨著來華留學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留學生群體在國別構成、學生類別和學生素質等方面都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一線留學生輔導員學會利用各種機會充實自己,提升管理水平,加強知識儲備,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和跨文化交際知識等,學會從實際工作中總結經驗;對國際時政新聞的追蹤了解,便于把握留學生心理動向,做好留學生管理與服務工作。第二,學校層面。需要學校自上而下對來華留學生事業發展高度重視,列入學校發展戰略中,以及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完善獎勵機制。根據調研,目前,全國不少高校開設了留學生輔導員研修班、為輔導員提供進修機會、開辦輔導員沙龍、提供朋輩同事間相互學習交流機會,對考核優秀的輔導員予以一定獎勵。第三,政府層面。主要從教育部和各省(市、區)教育廳兩個政府層面來看。目前,國家已投入資金支持舉辦來華留學管理干部培訓班(已舉辦多期),加強留管干部基本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盡快出臺落實來華留學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相關文件,明確國際學生管理隊伍的身份,并在政策學習和職業發展上給予更多的指導。同時,加大對留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經驗豐富高校的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
注釋
① 曹鋒.淺談高等院校來華留學生管理干部隊伍素質的提高.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289-294.
②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走進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③ ACPA&NASPA.(2010)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rea for Student Affair Practitioners.
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2014.
⑤ 劉慶紅,王春剛.論高校留學生管理干部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能力.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4):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