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預設;課堂生 成;獨特感悟;動態生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6—0103—01
關注課堂的現場生成,尊重學生的經驗體驗,讓課堂綻放生命的活力是社會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林斯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因此,教師應當從關注生命的角度出發,研究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活動。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就課堂上如何綻放生命活力,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
一、處理好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
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每一堂課,教師要預先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過程。但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整個教學完全按照預設教學過程進行,而忽略了課堂上動態生成的東西。
案例:一次,聽一位教師上《日月潭》一課,文中共有9個生字,教師用多種方法啟發孩子們來識字,并把每個生字用課件演示出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每個字的筆畫、間架結構。看到大屏幕上展出的幾個生字,老師問:“同學們,這些字漂亮嗎?”“漂亮?!崩蠋熡终f:”現在,大家把生字寫下來,要寫的和老師的一樣漂亮。”孩子們開始寫起來了。這時一個異樣的聲音傳來:“老師,這是電腦寫的字?!焙枚鄬W生的目光被吸引過來,多么有見解的孩子,我在欣慰的同時又替這位老師擔心,她該怎樣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老師走下講臺,指著大屏幕笑著說:“對,就照著這個樣子寫字?!蹦莻€孩子無可奈何地伏在桌上寫了起來。我的心猛地一沉。孩子們多么信賴自己的老師,多么希望老師為他們示范一下??!可惜,我們的教師卻錯過了這樣一個機會。
反思: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教師不能完全依據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教案進行教學,要善于從學生的神情、舉動、質疑問難和獨特的體驗中去發現學生在知識、情感和心理上不斷生成的需求,從而對自己預設的教學作出及時的調整。要少一些任務意識和課堂預設的束縛,多一些對現場生成的關注,真正做到心中有學生。
二、課堂生成應關注學生的獨特感悟
有人說,教師的教學語言是用心傾聽學生發言,關注學生活動以后自然生成的東西。只有這樣,教學才不會受拘束、受限制,才可能精彩。
案例:一次,筆者上《蒲公英的種子》一課的示范課,在感知課文內容后,設計了一個思考題:“大家想想,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后到哪里安家?”學生思維活躍,各抒已見。一個小女孩說“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后到教室里來安家了”誰知話音剛落,立刻一個小男孩反駁道:“蒲公英的種子不會來到教室,因為教室是水泥地,她的腳會摔斷的?!比嗤瑢W哄堂大笑,都連連贊同。而那個小女孩滿臉通紅,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看到這個情景,筆者沒有輕易否定這個孩子的想法。便笑著問她為什么會這樣想。她望著我,輕聲說:“因為蒲公英很可愛,我想和她做朋友。”多純真的孩子。于是筆者順勢引導,“孩子們,我們怎樣來迎接蒲公英的種子這位朋友呢? ”同學們興趣盎然,紛紛出主意,想辦法。有的說:“在教室后邊,鋪上塑料上面鋪一層土,讓它在那兒安家?!币灿械恼f:“我們從家里拿來小花盆,讓它在那兒安家,我們每天給它澆水,讓它和我們一起長大”等等,從孩子們的語言中,可以感受到她們美好、純潔的心靈,感受到她們與大自然的一種和諧與親近。
反思:課堂是孩子們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獨特感悟,能讓孩子們盡情釋放自己的率真與天性,放飛想象的翅膀。
三、要留足空間,關注動態生成
教學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需要預設,但教學不是完全靠預設就能解決的。如果那樣,課堂便是機械的,毫無活力的。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應該是動態的課堂。在課堂中,我們要摒棄照搬教案上課和追求標準答案的做法,要盡量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度和發揮的空間和時間。無論是理解還是拓展,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教師都要認真傾聽、正確引領,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真正做孩子的“潤滑劑”、“加油站”和“方向盤”。
作為實施新課程的教師,一要加強自身文化素養,多學習,多積累,開闊視野,使自己成為一名“多面手”,二要轉換角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現場生成,三要研究課堂教學,反思教學歷程,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每一堂課都是享受,都充滿激情與智慧,成為個性張揚的課堂,并綻放出生命的活力。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