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
摘 要:高校文化產業是國家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引領國家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按蟊妱摌I、萬眾創新”為推進高校文化產業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加大產業人才培養力度的同時,為文化產業發展壯大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關鍵詞:高校;文化產業;產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4-0148-02
文化產業被公認為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一些發達國家占到GDP的1/5左右,已經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在“互聯網+”時代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充分發揮高校的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有效激發和保護師生的創新創業熱情,保證高校文化創業的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價值取向,是加快推進高校文化產業建設的根本所在和核心內容。
一、加快產業人才培養,奠定文化產業基礎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產業迎來了迅猛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和黃金期。自2004年國家教育部批準山東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4所院校開設文化產業專業以來,10多年來我國先后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高校已達到100多所[1]。文化產業專業展現出強勁發展,直接推動了高校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但培養體系不合理、培養定位不明確、師資力量匱乏等問題日益突顯,成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瓶頸和制約。
(一)探索建立“金字塔”式層級教育培養體系
國外高等院校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陸續開展文化產業高等教育,并形成非常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2]。當前,認真探索總結我國高校文化產業十余年發展經驗,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積極借鑒國外文化產業專業成功經驗,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和文化企業實際需求,推進建立集高職、本科和研究生一體化的文化產業專業人才的教育體系,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采取聯合辦學和學科交叉等方式加強中層骨干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已成為推進文化產業建設的必然需求。
(二)注重把握“少而精”的專業教學方向
文化產業包涵的內容非常寬泛,幾乎是無處不在,無所不容,致使很難對其進行準確的專業定位,也決定了高校在專業教育中普遍實行了“大而全”的模式,缺少了針對性和特色性。高校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在統一中求特色,在探索中求創新,結合自身的專業、師資和技術特點,在“大而全”的基礎上,確定核心課程,努力追求“小而精”,打造專業學生的看家本領,培養一技之長,確保其學有所成、學以致用,以適應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
(三)努力打造“專而優”的專業教師隊伍
高校文化產業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關鍵在于擁有一支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文化產業的包容性和交叉性,以及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對專業教師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在積極加強專業隊伍梯隊建設的同時,應采取“走出去學、請進來教”等方式,通過選派教師到文化產業發達的地區學習考察、到重點文化企業參觀學習、聘請業內人士講組織講學輔導及研討交流等活動,不斷拓展專業教師的思維和眼界努力提高專業教師隊伍的職業素養。
二、深化溝通合作,拓展文化產業平臺
高校是文化產業的重要基地,是文化產品的重要來源。在信息化條件下,以知識資本和智力產品為主的高校文化主產品,只有在與政府、企業的深度溝通和融合中,才能不斷地激發創意靈感,明確科研重點,有效實現轉化對接,并充分體現價值。
(一)加強與政府合作,尋求政策資金支持
高校與政府聯合辦學,是一種直接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當前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如火如荼開展,特別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頒布以來,國家、省市制定了一系列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甚至出現了“資金等項目”的情況。建立合作領導機制,推進高校與政府深度合作,對充滿自主創業期待和熱情的在校大學生來講,其幫助和扶持作用將更加明顯。
(二)加強與企業溝通,提高適應市場能力
高校文化產業的最終產品只有走向市場,才能體現其商品化價值。而企業把技術更新和產品更新換代作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重要途徑。隨著高校創新創業浪潮的興起,高校文化產業技術型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一大批優秀成果成功轉化,更加吸引了文化企業高度關注。在此形勢下,高校師生應主動轉變“先出科研成果,再找市場”的固有觀念,主動深入文化企業,直面企業遇到的實際困難,了解企業和市場發展需求,增強高校文化產業科研工作的針對性,實現優勢互補、合作雙贏。
(三)加強與師生聯系,提供優質服務保障
創辦高水平大學,師資隊伍是根本,物質基礎是保證,科學研究是關鍵[3]。在科研人員對外溝通能力總體能力不強、在校學生社會實踐經驗相對欠缺的情況下,,高校應進一步強化跟進服務意識,積極為在校師生開展科研工作提供支持和保證。對于高校文化產業來講,應更加關注課題選擇與申報、科研經費的支持和保證,尤其要重點關注知識產權申報和保護等問題,解決師生的后顧之憂,維護師生的切身利益。
三、加強教育引導,把握文化產業方向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扶持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推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為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高校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積極體現核心價值觀理念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標準?!蔽幕a業是塑造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并成為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有效載體。因此,高校文化產品要充分發揮層次高、站位高、質量高的特點,把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化產業科研和創業的重要內容,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二)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發生文明中斷的偉大民族,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高校承載著優秀文化傳承的使命,在保存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高校要積極主動地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各項教學工作之中,融入到文化產業項目和作品的研發創作上來,并使之成為高校文化的重要構成,充分發揮好高校傳承文化的基本功能。
(三)努力實現文化產品創新
隨著互聯網逐漸滲入傳統文化產業領域,文化產業內部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文化產業資金流入3 241.8億元,其中最顯著的現象就是互聯網企業對文化企業的并購。高校在發展文化產業中應立足“創新、創造、創意”,有效整合和發揮自身知識優勢和人才優勢,在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新思路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努力引領和開拓文化產業市場,最大程度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孔羽.對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
[2] 辛文玉,李紫燁.河北省地方高校關于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創新研究[J].科技資訊,2015,(5).
[3] 邢宗新,周安宇,張冰.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是提高科學研究能力[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