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鎮
【摘要】 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所孜孜以求的教學目標. 對于小學數學特別是高年級數學來說更是如此. 可是因為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小學生呈現出日益明顯的個性差異,再加上其思想和思維方式會因為周邊環境的改變而隨時出現一些新情況,導致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難度日益加大,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積極引入恰當手段,對小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通常情況下,手段可以分成四步,即指導學生在讀、想、做、查幾個環節進行自我把握.
【關鍵詞】 小學教學;數學;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一切合作與探究學習的先決條件,對于自主學習這一概念來說,獨立性是其中心靈魂之一,它恰當地說明了我能學的特點,和主動性所闡述的我要學,共同支撐了自主學習的實現. 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講,應當真正認識并尊重學生的獨立性,且使這種獨立性得到良好發揮,從而使學生獨立認識問題與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展現. 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培養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注意到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教師應當從根本上保證學生有足夠多的自由學習時間,使其可以盡最大的力量實現自主探究,完成獲取新知的任務;第二個原則是要盡可能設計一些富有彈性特點、符合一定思維空間難度的問題,使所創設的問題與學生得到的自主學習情境相一致,滿足學生對思維拓展的要求;第三個原則是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里,讓其根據總體教學目標主動選擇學習方式,并在此學習方式下自由翱翔.
一、自主地“讀”
此處所謂的“讀”,意為讀懂教材,也就是掌握后續自主學習的基本能力. 教材是小學生接觸學習、了解數學的綱領性“文件”,自主地“讀”教材,也就是要讓學生在充分自主的情境下,對教材進行獨立把握. 對此可以采取的辦法是:首先,教師進行概括性述說,指明“讀”的方向,并給學生提出閱讀的具體任務,讓其或者讀準備題(也可能是復習題),或者讀情境圖以及情境圖下面與之相對應的習題等等,而無論是哪種任務,學生均要在教師的指點下仔細而全面地加以閱讀,逐句逐字甚至逐個符號地讀,同時大腦積極反應,一邊讀一邊去理解. 如果在此過程中存在讀不懂之處,則可以用一些符號做出標注. 其次,當課堂上的階段性任務完成以后,教師還可以指引學生對已經學過的內容進行反復閱讀,使學生產生將新、舊兩種知識加以聯系的意識,讓其領悟到用舊知促進新學、用新學帶動舊知的策略.
二、自立地“想”
“想”這個過程,強調的是學生思考能力的鍛煉,也就是要使學生在前面熟讀教材的前提下,做出問題的仔細分析,理清解題思路、明確解題步驟、給出大致的方法與過程等. 按照教學大綱的說法:“(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對學生動腦思考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在提問中展示出獨立見解,從而讓學生可以有條理地解決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想”的要求便很明確了,那就是使學生從預習階段開始,便了解例題各個步驟的來歷及變化. 在此過程中,“想”字可以具體包括下述兩個環節.
其一是新知識同舊知識之間存在哪些緊密關聯,這種關聯是怎樣實現的,特別是要“想”清楚從舊知識導入新知識的過程是什么樣的. 其二,也是自主“想”這一過程的重點:新知識所呈現的題目類型是什么樣的,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應當給出怎樣的解決策略,策略具體步驟如何一步一步得到推導. 比如對于計算題來說,要想清楚計算法則的特點以及推導過程,并明確計算的各個步驟還有與之對應的準確書寫格式,如果存在簡算可能,那么如何計算也應當是“想”的內容之一. 再比如對于應用題來說,便要“想”題目里面給出的條件是什么、問題是什么?題目里面的數字特點、單位統一的要求、各數量的關系等. 而對于小學高年級比較特殊的幾何形體學習來說,則要“想”何為幾何形體,各類形體具有哪些特點,它們的周長、面積、體積(或者容積)計算公式特點同樣可以借助自主之“想”來實現. 以具體的問題為例,當涉及與分數除以整數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即可以明確提出問題,給學生留出思考的余地:(1)分數除法和整數除法之間有無關系,如有,是怎樣的?(2)整數除法具有什么意義?(3)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是什么?(4)所代表的含義是什么,如何用線段圖對這一數字進行表示……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以及自主處理接下來的計算問題,再由教學后期檢測工作做總結,絕大多數學生均可以明確分數除以整數所具備的意義,并指出相應的計算法則,使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能力的培養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三、自由地“做”
“做”字所強調的是動手操作,也就是讓學生在閱讀、思考的前提下,實現數學知識與數學問題的聯系,“做”的方法具體包括下述幾種. 其一是對法則進行再次的歸納整理,從而加深體會;其二是學生間的互相交流,從而保證體會的準確度;其三是最終的嘗試練習. 在進行嘗試練習時,需要確保練習問題的精當,不能過易也不能過難,不能同例題太過相似. 習題的來源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可以由教師給出,也可以讓學生在既定的范圍內自主選出. 比如在講解百分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即可以給出幾個利于“做”的應用性問題: (1)一班有學生43名、二班有學生41名,一班學生數量是二班學生數量的百分之幾?(2)一班有學生43名、二班有學生41名,一班學生數量比二班學生數量多幾名,如何用百分數表示?(3)一班有學生43名、二班有學生41名,二班學生數量比一班學生數量少幾名,如何用百分數表示?三個問題的側重點各有不同,比如問題三和問題二相比,把“多”字換成了“少”字,單位“1”即完全不同,值得學生注意. 通過學生自主練習的嘗試過程,學生更容易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四、自助地“查”
所謂“查”字,強調的是對檢查糾錯環節的關注. 所有的教學成功,均與不斷檢查有密切關系,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更是如此. 只有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成果,在比較與歸納時,才能對解題方法產生深刻印象,也才能更容易發現方法后面的規律及與常規方法迥異的簡捷方法,從而真正促進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 對于自主學習來說,“查”是最后的一步,也是最具總結特色的一步,在這個環節里,可以包括幾個不同的步驟. 步驟一是使學生對數字、符號以及書寫格式等規范性要求加以自查;步驟二是同學之間互相查對比較,且完成計算方法與計算結果的驗證工作;步驟三是找到并糾正錯誤;步驟四是對習題和例題間的關系,特別是其間的不同之處加以總結,并做出讀書筆記.
總 結
如上面所講,在小學特別是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學理念應當盡可能更加先進,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有機會主動參與研討,在讀、想、做、查幾個環節做好自我把握,盡早完成自主學習培養的預期目標. 為了使這一目標順利達成,教師要在以人為本理念的促進上,充分考慮到學生主體地位情況與心理需求情況,因材施教、用趣帶學,并在最后總結階段給學生行為過程以恰當性評價,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優良效果.
【參考文獻】
[1]唐建芹.高年級小學數學創新學習的實驗與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
[2]孫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實踐探索與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5(3).
[3]肖艷.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探究[J].中國培訓,2015,12.
[4]徐秀蘭.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3(05).
[5]劉林.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探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