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華
【摘要】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基是每個基礎教育學科的最為根本的任務。小學音樂更要發揮獨特的育人優勢,注重學生良好音樂學習情感的培養,加強高尚審美情趣的教學,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設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音樂教學。
【關鍵詞】音樂教學 和諧發展 興趣培養 良好情感 學習方式
育人為本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新《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改變了傳統的單純的音樂技能訓練,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在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關注每一個學生,注重師生雙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溝通與合作,交流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把自己構建和諧音樂教學,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體會簡要總結,以期同仁指教。
一、關注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音樂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提出來,這說明音樂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的愿望。音樂興趣,是指人在積極接觸和認識音樂時的一種心理傾向。這種認識傾向使人對音樂及相關事物給予優先注意,并有了強烈明確的指向性和探究性。在音樂教育中,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要動力,學生如果沒有音樂興趣,音樂課就如同虛設;在基礎教育階段當中的音樂教學,其重點不是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而是音樂興趣的培養,如果沒有音樂興趣作基礎,基本的音樂知識和基本技能任務也難以完成。就終身教育而言,音樂興趣是學生在音樂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即是學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發展自身音樂能力的動力催化劑。因此,音樂興趣應該是學生打開音樂圣殿的金鑰匙,也是他們遨游音樂世界的矯健翅膀。首先,教師應該對音樂教學充滿激情。如果教師對音樂教學態度冷漠、在教學中表現出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隨隨便便,那么他的學生也很難對音樂產生興趣。因此,要讓學生感興趣,一定要表現出教師自己是感興趣的。其次,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因為興趣的產生與發展是和人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教室的布置應優雅、藝術化;座位的安排與樂器的擺放應富有詩意,誘人遐想;音樂家的畫像,音樂格言的掛貼應具有視覺欣賞的意義。讓學生走進音樂教室后有一種舒適愉快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上音樂課的興趣。在整個校園內也應營造一個大的音樂學習環境,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在課間播放一些抒情性、敘事性、贊美性等舒緩性的音樂,有利于放松學生的神經思維,愉悅學生的心境。再者學校應該成立各種音樂團隊,如合唱隊、民族管弦樂隊、管樂團、管弦樂團、舞蹈隊等,給學生提供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機會。學校還應組織各種音樂活動的競賽,如“歌唱、舞蹈、器樂”大獎賽、班級合唱比賽、音樂知識競賽、音樂報創編比賽,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表演欲望,發現并培養音樂骨干學生。
二、關注學生高尚審美情趣的培養,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而審美情感的獲得又主要是從音樂審美愉悅體驗中來,只有讓學生親自參與各種音樂活動才可能產生審美愉悅。長期以來人們只關注音樂課程的外在價值,而忽視了音樂課程的內在本質價值——審美價值;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聯想、想像、創造、情感等審美體驗;淡化了音樂教育在培養創造力,開發潛能、完善人格、美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忽視音樂的審美育人目標,忽視學生的音樂興趣培養。從而導致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音樂課程審美性、藝術性的嚴重喪失。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加強音樂欣賞教學。《音樂課程標準》把感受與鑒賞的內容也擺在了首位,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中最富有感染力,音樂知識面最廣的一種形式;音樂欣賞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最佳方式;由于音樂本身存在著不具象、無語義等美學特征,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主體,它不但可以充分發揮教師個性化的創造潛力,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賞析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豐富審美情感,提高感受與鑒賞能力。其次,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美好情感。音樂的本質特征在于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感情生活。音樂創作的一切手段,都是為表現這一本質特征而服務的。“情動于衷,而形于外”。前者是外部世界在音樂家內心的提煉與概括,后者則是藝術化、典型化的反映。在音樂教學中,只有處處突出情感因素,才能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三、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音樂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學習方式的變革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地學習,從而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首先,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在教學行動上產生相應的變化。音樂教學長期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抑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一味模仿,循規蹈矩,被動接受音樂知識,使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現了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象。因此,在音樂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的角色應由傳授知識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其次,在音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需要。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探究的需要,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承擔責任的需要。關注和尊重學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尊重學生,更多地欣賞和鼓勵學生,將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學生面前,關注的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決。最后,在音樂教學中應積極創建良好的民主教學環境。創建良好的民主教學環境,應該是把課堂交給學習的主體——學生,使他們由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轉換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如讓學生自選歌曲、樂曲演唱和欣賞。各種媒體所傳播的不同風格的音樂給學生的音樂生活帶來很大的選擇空間。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自己去選擇一些他們所喜愛的,內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音樂老師推薦,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調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樂課堂上學唱,如《歌唱祖國》、《愛我中華》、《我的祖國》等等。
總之,落實新課程理念需要我們不斷探索,認真研究,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