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曉軍
【摘要】分析我區發展農業節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針對農業節水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全面推進農業節水事業的發展,提出加大農業節水工作宣傳力度,建立有利于農業節水的體制和機制、用經濟手段引導農民發展節水灌溉、加大節水灌溉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業節水技術推廣工作等方面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業節水;現狀;發展對策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重要控制性因素。吳忠市利通區地處黃河流域,依黃河水資源而生存與發展。干旱、水資源短缺是利通區的基本區情,水資源是該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是推進區域跨越式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耗用黃河水受到初始水權的嚴格限制,水資源已經成為制約利通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當前我區農業灌溉用水的現狀是水短缺和水浪費并存,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只有0.48。2010年我區農業灌溉節水率達10.5%,2011年節水率達10.9%,2012年節水率達12.8%,2013年節水率達0.17%,2014年節水率達10.9%,這說明我區有農業節水前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各業的用水量持續增長,要保障供水安全,必須走節水之路。農業是用水大戶,目前我區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96%左右,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節水。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治水節水發表重要論述,形成了新時期我國治水興水的重要戰略思想,國家把節水放在了突出位置。本文在分析利通區農業節水現狀和面臨障礙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農業節水的關鍵問題,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1、發展農業節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利通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靠黃河過境水。雖然得黃河之利,但是我區水資源總量有限,當地水資源總量僅為0.16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42 m3,不足寧夏(185 m3)的1/4,僅為全國的1/50,是全國最缺水地區之一。隨著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量的增加,黃河水資源日趨緊張,我區耗用黃河水量將受到嚴重限制。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灌溉用水總量不可能增加,只能大體維持在現有的水平上或持續下減,2013年自治區水利廳分配我區用水指標4.34億立方米,2014年分配用水指標4.06億立方米,2015年分配用水指標3.91億立方米,2016年分配用水指標3.124億立方米,近幾年用水指標在逐年減少。年季間還要根據黃河枯減適度調減。長期以來,由于節水意識比較淡薄,農業節水發展較慢,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不高。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工業用水、城市生活用水、生態用水日趨增加,加之灌溉面積逐步擴大,壓減農業用水和減少畝均灌溉定額將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2003年,我區有效應對了50年來最嚴重的缺水困難,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缺水損失,基本實現了“減水不減收”的目標,為今后我區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發展節水高效農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從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及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考慮,必須主動適應缺水形勢,積極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和建設節水型農業,盡快建立起我區節水高效的農業生產體系。這不僅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的需要,也是有效實現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2、我區農業節水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認識不到位
我區水資源缺乏已是不爭的事實,全區上下對發展農業節水的認識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一些深層次的認識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農民群眾中還沒有樹立起水資源有限和水危機的意識,節水意識和水法律意識還很淡薄。農民是農業節水的最終實踐者,沒有農民對節水重要意義的高度認識,再高效的節水灌溉工程,再先進的農藝節水措施也難以發揮作用。
在一些灌區,個別群眾為了實現經濟利益,私自擴大灌溉面積,由于用水指標有限,造成整個灌區因灌溉困難發生糾風矛盾,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
2.2 政策不配套,灌溉用水管理落后
我區節水法規制度建設相對落后,農業用水水價偏低,不利于節水灌溉工作的開展。在推行農業節水中,管理是最重要的環節,也是目前最不為人們重視的環節,重建設、輕管理仍是長期以來沒有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一是水價偏低,不能完全體現水商品屬性,導致群眾惜水意識不強,影響了節水的積極性。我區農業灌溉用水0.0305元/方,與供水成本倒掛,運行經費嚴重不足,供水工程無力維護,導致供需矛盾突出、排水不暢等問題。而且水費實收率低,有些地方使用管理混亂,搭車收費現象嚴重,加重了農民負擔。二是節水不增收、節水不增效問題是制約水管單位和協會節水積極性的主要問題,目前,我區農民用水協會返還款是供水單位按照實際用水量的0.0045元/方 返還的,返還款主要用于支斗渠道的運行管理和維修。
2.3 農業節水技術推廣仍有一定盲目性
目前可供選擇的農業節水技術有很多種,但都有一定的適宜范圍,必須因地制宜,做好調查研究,進行充分論證和多方案比較,特別要考慮我區的區情,選擇最適合本地區發展的農業節水技術措施 。有的灌區上面修建噴灌工程,上級參觀時開噴灌,實際生產時用大田漫灌,投入大量資金建成的農業節水工程不但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益,而且還挫傷了農民發展農業節水的積極性,帶來負面的社會效應。
3、對策和建議
針對我區農業節水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全面推進農業節水事業的發展,特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3.1 加大農業節水工作的宣傳力度,樹立節水意識
針對當前基層干部和群眾對節水灌溉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缺乏超前意識的現實,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一是結合近年來的旱情,讓廣大干部和群眾認識到水資源短缺的緊迫性和嚴重性;二是要充分認識到現有水資源條件下堅持開源節流并舉、以節約為本的道理,在我們利通區節水是惟一出路;三是要加強典型宣傳,積極宣傳節水灌溉的效益,尤其是大旱之年節水灌溉帶來的不減產、不減效的影響;四是要充分宣傳有關政策、法規,利用法律、經濟、行政、科技等手段促進農業節水。
3.2 努力建立有利于農業節水的體制和機制
一是實行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城鄉分割、部門分割管理,不利于節水,不利于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利通區雖然掛牌成立了水務局,但真正的一體化管理體制尚未形成。城市與農村、供水與排水、治污與回用各環節,仍由各部門分割管理。體制障礙影響了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制約了水資源管理部門對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職能的正常履行。二是建立農業用水定額管理制度,完善計量手段并有效組織實施。在灌區改造中要加大計量水和控制設施的投資力度,在完善計量和控制設施的條件下,實現按方收費。利通區只有干渠直開口支斗渠有供水計量設施,支斗渠以下幾乎沒有供水計量設施。量水工作是合理調配灌溉水資源、正確執行用水計劃、實行科學用水、加強經濟管理的必要措施。三是加快水價改革是最重要的管理措施。適當提高水價,逐步達到成本水價,是水價改革的方向。為避免因水價上提,引起農業生產成本輪番上漲,應實行鼓勵節約用水獎勵制度和科學水價制度。節水獎勵方式按節約水量(與計劃相比)多少進行獎勵,對投入資金進行節水設施建設的用水戶,按相應比例進行獎勵。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計劃內水量執行確定的水價,超計劃水量加價繳納。
3.3 用經濟手段引導農民發展節水灌溉
農民群眾是發展節水灌溉的主體。農業節水發展的程度和水平,歸根到底要看他們接受的程度和投入的情況。政府和水務局應加強扶持,積極引導,鼓勵農民將發展節水灌溉與優質高效農業相結合,使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節水積極性。通過這次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采取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鼓勵農民參與經營節水設施。建立合理的水價制度,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限制用水浪費。
3.4 加大節水灌溉的投入力度
我區屬于二級財政,財力有限,僅靠利通區政府和農民自己發展節水灌溉是不行的。上級水利部門應增加節水灌溉的投入,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節水方面的設施由政府投資建設,采取承包或租賃的方式交給農業專業大戶經營,使產權和使用管理權分離。鼓勵社會多渠道投資節水灌溉,特別是鼓勵農民自辦農業節水工程,國家給予一定的補貼。
3.5 加強農業節水技術推廣工作
在農業節水技術推廣上,應因地制宜地確定農業節水重點技術。要堅持普及成熟、適用的技術為主,示范推廣先進的技術為輔。利通區有自流灌區和提水灌區,各灌區作物類型有別,氣候差異較大。因此,發展農業節水要從各灌區的實際出發,在充分考慮當地自然條件和農村社會經濟水平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選取各種適宜的農業節水技術和模式。在自流灌區,宜發展渠道防滲技術和田間節水地面灌溉技術;在提水灌區,宜發展渠道防滲和噴灌、微灌技術;在旱地農業區,應著重采用耕作保墑、覆蓋保墑、選用耐旱品種、培肥改土、噴施化學保水劑等農藝技術措施。在大田作物灌溉上,宜發展節水地面灌溉技術,如溝畦改造、平整土地等;在經濟作物種植區,宜采用噴灌和微灌技術。
總之,發展農業節水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將農業措施與水利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軟件建設與硬件建設相結合,形成各種農業節水技術的組裝、配套與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