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庭軍
摘 要:任務型教學法秉承先進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以任務為動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文章深入分析了任務型教學法的理據及優勢,進而以實例闡述了該教學法在學術英語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模式。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學術英語;應用
一、前言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我國人才培養目標對高等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于2014年12月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可分為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個部分,由此形成相應的三大類課程。其中專門用途英語具體包括學術英語和職業英語兩大課程群。學術英語課程以英語使用領域為指向,凸顯大學英語工具性特征,以增強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專業和學術交流、從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學生學術素養為目的。學術英語課程將為大學生全面提高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任務型教學法的理據與優勢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是總結了外語交際教學法的得失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致力于創建有具體實際意義的課堂教學。具體來說,就是以任務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學習者完成任務的過程即為學習過程,任務完成情況的總結匯報是評價教學效果的主要依據。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和語言內容,進行教學任務設計,要求學生以完成具有實際意義的任務為目標,自主進行語言運用,在做中學,用中學,最終實現掌握語言應用能力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實現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重心轉移,是對“教”與“學”的理念和關系的徹底顛覆,它要求學生培養團隊精神,進行合作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自主學習興趣,把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
(一)理論依據。任務型教學法出現三十多年來,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主要得益于建構主義理論及二語習得理論對它的有力支撐。
任務型教學法強調通過運用真實的語言材料設計具有實際意義的任務,密切聯系學習者的現實生活,激發學習者的興趣與動機。這與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的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地觀點是基本一致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習過程認定為一個能動的過程,充分認可認知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指出學習者的主動理解決定了學習的有效性。建構主義理論中對學生的理解力、認知策略及技巧的培養目標與任務型教學法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的重視也是殊途同歸。小組學習、合作式學習更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任務型教學法共同倡導學習方式。
任務型教學法還深受二語習得理論中Krashen的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和Swain的輸出假設(Output Hypothesis)的影響。
Krashen(1985)的輸入理論提出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i+1模式,同時考慮了學習者的“情感因素”(the affective factors)等內因,強調了學生的興趣的積極作用。任務型教學法深受這一理論影響,徹底摒棄了以教為中心,轉而從學習者主體的角度考慮輸入什么及如何輸入。在任務環節的設計上既考慮學習者的原有知識圖式,又為學習者設置了恰當的挑戰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Swain(1993)則強調可理解的語言輸出也是語言的習得的必要環節。在主動輸出的過程中,學習者遭遇的挑戰可以誘發對新知識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通過接收反饋信息,重新調整輸出,最終達到掌握語言結構,成功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這一理論正是任務型教學法在任務階段重視計劃、匯報環節的理論依據。學生在任務匯報的準備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修改完善,教師通過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這正是學生鞏固語言知識,實現知識內化的有效途徑。
(二)任務型教學法的優勢。鑒于我國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所存在的費時低效、脫離實際等問題,任務型教學法在語言教學中給出了有效的解決辦法,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
首先,任務型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有利于促進自主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任務型教學中教師會在課前根據要學習的內容設定一系列的任務讓學生準備,到課堂上把他們所做的成果展示給大家。任務型教學完全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變成以學生需要為中心。
其次,教師設計的任務將教材中的語言知識與真實社會情景聯系起來,貼近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認知水平,體現他們的生活經驗。重視“做中學、用中學”,這將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
第三,任務型教學不僅為學習者提供關注語言的機會,還同時強調對學習過程的關注,促使學生使用英語相互溝通,在完成任務環節中加強互動與合作,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認知能力。
三、基于任務型教學法的學術英語課程教學模式
任務型教學法在具體課程的教學中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但任何課型的運作中都必須遵循以下核心原則:1.以具有實際意義的任務為中心,而不是單純或機械操練脫離實際語境的語言形式,要力求創建接近于語言自然習得的課堂環境;2.教學的焦點是任務的完成,也就是實際問題的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是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如此才能激發起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真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3.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必須著眼于任務的完成情況報告。對任務報告的評價重點在問題的解決,這是評判教學效果的主要依據,同時也要引導學習者建立正確的自我評價的標準,以任務的完成促使其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
要將任務型教學法合理地應用于學術英語課程教學,教師需將課堂教學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因為真實的任務可操作性強,更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基于此,任務的設計必須遵循以下原則:第一,注重任務的真實性;第二,保持語言形式與功能統一;第三,確保各任務之間相互連貫;第四,力求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第五,把控好任務的難易度。筆者以《學術英語(綜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九單元Medicine為例,從選材、任務設計與實施、教學效果等方面分析任務型教學法在學術英語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結構設計應該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筆者基于Willis(1996)提出的任務型課堂教學的三步驟,具體制定了本單元的教學步驟。
(一)課前任務(pre-task)。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對即將探討的主題和內容有所準備以讓其在課堂上更好地展示自我而制定的。
本堂課的主題是醫學領域,學生根據自由組合小組,需在課前準備資料完成如下任務之一:
1.What do you think of medical profession?
2.How has the Internet influenced medical profession?
3.What are the steps involved in developing a new drug?
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在小組內做好總結,并推舉代表以PPT形式匯報。
(二)任務環。學術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因此,所有活動必須具有可操作性,環環相扣,且能幫助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核心部分的任務環(task-cycle)設計十分重要,它是任務型教學法得以成功實施的前提。
對學生課前準備的匯報內容進行初步評價,并以此為基礎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運用Skimming和Scanning閱讀Text A,Text B,完成如下任務:
1.Analyze the structure to get the gist of each part and of the whole text.
2.Find out the important contents and difficult points,and share them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to better each ot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3.Get ready for a debate on the topic“Internets negative and positive influence on doctors medical practice”.You should justify your points with evidence from the text,your personal experiences,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the internet.
4.What are the legal and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for introducing a new drug to market in the U.S.,Canada,and China respectively?
通過引導學生靈活應用閱讀技巧,注重訓練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定位重點和分析難點的能力,主要讓學生代表講解,教師只是查漏補缺。在討論或辯論型任務中,教師只是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充分發揮合作精神,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即“終生學習能力”。
(三)課后任務。課后任務(post-task)是幫助學生鞏固課本語言知識,進一步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要再次讓學生將注意力放到任務環所使用的語言上來而又不產生厭惡感,這些任務必須有其新穎之處。也就是說,它們既要與課堂所學主題息息相關,又必須是課內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學生借助它們自覺地開展自主學習以鞏固前階段所學知識,最終達到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目的。主要任務如下:
1.Translate the summary of Text C into Chinese.
2.Figure out the format and the guidelines of medical research paper.
3.Use Cornell note-taking system to take notes of a lecture.
四、結語
任務型教學法倡導“以人為本”、“以學習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改革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分析表明,將任務型教學法融入到學術英語課程教學中是切實可行的。隨著對任務型教學法研究的深入,它定能發揮出日益顯著的功效,為我國的外語教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Ellis,R.Task-based Language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Swain,M.The output hypothesis: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3,50(1):158-164.
[5]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6]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Z],2014.
[7]梁玉玲,夏紀梅.實施任務型教學法的可行性和認同性及其問題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7(2).
[8]豐玉芳,唐曉巖.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6).
[9]夏紀梅.“難題教學法”與“任務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及其模式比較[J].外語界,1998(4).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