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丹
摘 要:高等教育大眾化在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高全民素質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各國政府都在全力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法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更是頗具特色,本文旨在通過研究法國高等教育的規模、結構變化,來分析其大眾化進程和特點,為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法國;高等教育;大眾化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的提出
1973年美國當代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在比較分析美國和歐洲(主要是英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指標,將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大體分為三階段:高等教育入學人口占適齡人口的15%以下為精英教育階段;15%~50%為大眾化階段;超過50%為普及化階段[1]。但5%、15%和50%并不是絕對的臨界點,各國應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所關照的不是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問題,而是規模擴張引起的教育制度與環境的變化。
二、法國高等教育進程
(一)法國高等教育的規模發展
19世紀末的改革使學生進入大學的數量快速增長,1886~1905年的這20年間增長速度達到180%,截至1905年大學生人數已達到31514人[2]。進入20世紀,法國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越來越多。二戰結束(1945年)到第五共和國初期(1958~1968年),高等教育獲得迅速發展,進入大眾化階段。1945~1970年的25年間,大學生數量增加了7倍,大學教師的數量增加了6倍;教育經費也在1958~1967年的十年內增加了3倍;此外政府還新建、擴建了40多所高等專科學校[2]。據統計,1980年在校大學生人數突破百萬大關,達到117.4萬人[2]。90年代以來,在校大學生人數持續上升,1993年達到206.7萬人。此后,在校大學生人數一直保持在200萬人以上[3]。有資料顯示,在20世紀90年代法國的適齡青年高校入學率已達到26%。
(二)法國高等教育的結構構成
1.雙軌制的類型結構。法國高等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大學與大學校并行200多年的“雙軌制”,而大學和大學校在專業設置、招生辦法、培養目標和學校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4]。
①大學。大學規定凡持有高中畢業會考及格文憑者均可以注冊入學,入學后接受方向指導,再確定具體的專業方向[4]。大學一般是設置神法文醫理五個學院的綜合大學,全部屬國民教育部領導,主要任務是培養教師和科研人員,著重基礎和理論教學。大學是科研的重要基地,教師的法定工作職責便是科學研究。大學課程的設置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無疑使法國高等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更能適應和滿足社會的要求。
②大學校。大學校招生極其嚴格,先從高中生中擇優進入大學校的預科,兩年預科成績合格者再通過難度很大的入學考試才能進入大學校,之后還要進行專業的培養訓練。法國在工業、國防、經濟、管理、農林、畜牧等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主要由大學校培養[4]。大學校招生數量很少,在校生只占到全國高校學生總數的10%左右。有些大學校屬國民教育部領導,有些屬政府各業務部門領導,還有些屬教育部和業務部門雙重領導。
法國的雙軌制是其高等教育的辦學特色,大學注重科研、課程設置符合社會需要、教師地位和水平高、對私立大學管理嚴格;大學院招生嚴格、競爭激烈、注重基礎、多科培訓、強調實踐。法國“雙軌制”的高等教育類型結構,在擴大教育規模的同時,也保證了教育質量。
2.階段性的層次結構。法國高等教育的多樣性是與多層次性聯系在一起的,其層次結構表現為三級體制,不同類型學校的層次結構具體表現如下:
①大學教育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兩年,進行基礎理論教育,考試合格后獲得“大學普通教育文憑”,之后學生可進入第二階段繼續學習。第二階段為三、四年級,接受專業基礎教育,為從事科學研究或就業做準備。本科畢業后要想進一步深造,經過申請并獲得批準后,可進入大學第三階段。第三階段的第一年有兩種選擇,一是攻讀深入學習文憑,這是研究工作的準備階段,主要學習理論和方法教育。另一種選擇是攻讀專業深造文憑,這種文憑以就業為主,職業性較強。
②高等工程技術教育的層次結構:第一層次是短期技術大學,學制兩年,畢業時獲得“大學技術文憑”。第二層次是大學校,學制五年,畢業時獲得工程師文憑。第三層次,大學校學生如欲做研究,第五年時可以同時修習“深入學習文憑”,畢業后用二到三年的時間寫工程師博士論文,答辯通過后可獲得“工程師博士”頭銜。法國高等教育各個層次之間雖然有嚴格的界限,但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允許互相轉學。這種多層次的高等教育結構,既利于滿足社會對各類人才的實際需求,又能使學生按照自身興趣和特長做出選擇,增加學習和就業的機會。
3.多樣化的形式結構。除了常規的高等教育形式外,法國的業余高等教育也非常發達。夜校、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遍及法國各地。業余教育利用高等學校的場地、設備、師資等資源保障了教學質量。多形式、多途徑辦學是法國高等教育結構的又一特色。
綜上所述,自19世紀以來,法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發展,逐步實現了大眾化階段要求的15%的入學率。但大眾化目標的完成,絕不僅僅是數量上的達標,還要體現在教育質量上的保障,也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在結構上能優化配置,功能上能促進經濟發展,課程上能滿足社會需求。在大眾化進程中,不能把規模發展和結構發展割裂開來,單純的追求某一方面的發展,二者應是并駕齊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
三、法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特點
(一)政府的重視促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
1.法律保障。法國歷次教育改革均有法律推動,避免了改革的隨意性,為高等教育大眾化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障。
大革命勝利不久,法國就于1793年9月頒布了《公共教育組織法》,要求關閉當時所有學術保守的傳統大學,創建了一批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確立了法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2]。
拿破侖主政時期于1802年5月頒布《國民教育計劃》,標志著拿破侖中央集權教育制度的開端。1808年頒布《大學組織令》,形成了法國現代大學的基本模式,確立了沿用至今的中央集權教育管理制度。拿破侖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法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使法國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1896年7月頒布的《國立大學組織法》使第三共和國時期的高等教育改革走向高潮,還以法令的形式推動了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至此,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機構均在法律上被確立下來。
二戰后,為促進法國教育的恢復與發展,法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計劃、法律推動高等教育改革。1947年實施朗之萬瓦隆計劃,其教育民主化思想對戰后法國的教育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論依據。以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為依據的高等教育改革是1896年重建大學以來影響最深的一次改革,在戰后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務、性質、辦學原則、組織機構、師資隊伍及改革實施等內容[5]。
2.教育支出。從70年代末,法國教育經費開始超過國防預算。80年代,教育經費占到國家預算的17-18%。90年代,教育經費從占國家預算的18.3%增長到37%,并一直保持增長勢頭。1998年,法國教育經費達到5920億法郎,在校生人均教育經費達44900法郎。進入21世紀,法國啟動新千年計劃,又為大學增加了450億法郎投入[3]。教育經費的持續增長,對于促進教育事業的現代化發展、增加高等教育入學人數、保證大眾化下的高等教育質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法國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和教育優先發展的國策。
(二)優化的高等教育結構是大眾化的有利保障
1.高等教育類型多樣、層次合理。法國高等教育包括大學和大學校兩種基本類型,前者注重普及知識、后者旨在培養精英,二者相互競爭、相互補充,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雙軌制”高等教育體制。60年代中后期,法國創立短期高等教育,包括短期技術大學和高級技術員班,提供面向市場的高度職業化課程,有力地促進了法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6]。總之,開放民主的大學、培養精英的大學校、培養高級技術員的短期高等教育以及其他各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構成了法國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制,滿足了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
2.高等教育學科廣泛、注重實踐。法國高等教育的學科廣泛、課程多樣,既有長期課程又有短期課程,既開設普通課程又開設職業化課程,還區分應用性和研究性的培養訓練。法國是頒發文憑種類最多的國家,其高等教育體制為學生學習和就業提供了多種選擇。法國的高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實習環節,其中大學校的實踐教學最具特色,每年都會為學生安排實習內容,最后一年學生基本在企業中度過。理論加實踐的教育模式利于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培養社會需要的精英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祖林.美英法日四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實踐途徑比較及啟示[J].石油教育,2009(6).
[2]賀國慶,王保星,朱文富.外國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84.
[3]王麗華.法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及對我國的啟迪[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2).
[4]李爽秋.法國高等教育結構[J].貴州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3).
[5]朱家德.法國走上高等教育強國的歷程及其經驗[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02.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