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斌
摘 要:小學階段,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基礎科學文化知識外,更重要的還要培養和造就孩子的良好個性品質。在大力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當下,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提升藝術修養,挖掘潛能,是當務之急,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說本土文化是堅實的根,那藝術就是開出的絢麗的花。植根地方文化,滋養學生快樂生命。
關鍵詞:本土文化;藝術;翅膀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2-00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47
新課標指出: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和參與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學校課外活動中合理引入本土文化知識,把小學藝術教育植根于本土文化這片肥沃的土壤上,可以讓學生在本土文化情境中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開拓藝術視野,放飛童心 。山丹雖是一座小縣城,但地理位置優越,處于千里河西走廊中段,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人文旅游資源豐厚。我們緊緊抓住這些本地特有資源,通過各種形式多樣的課外興趣活動,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挖掘潛力,提升藝術修養,讓身邊的本土文化為孩子插上藝術的翅膀。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本土綜合藝術興趣活動,給學生創造表現的舞臺,讓吉祥、歡樂在腳尖旋轉
利用家鄉豐富的人文資源進行藝術教育,植根地方文化,滋養學生快樂生命。我校中國舞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中國舞的基本功訓練,排練舞蹈的過程中,模仿我縣博物館鎮館之寶“四喜娃娃”造型,改編、創造了胡騰舞。“四喜娃娃”是路易·艾黎先生捐贈給山丹的明代文物,它為黃銅模鑄,高5厘米,寬4.5厘米,由一對光頭赤足、身著肚兜、一手拿著如意、一手緊握元寶的胖娃娃組成。由于組合巧妙,通過孩童腿腳的屈伸,無論從上下左右哪個角度觀賞,孩童或立或臥、或背或對,轉化成四童戲耍的形態,栩栩如生,故名“四喜娃娃”。孩子們在明快的樂曲中,或舒展雙臂,舞動腰身,翩翩起舞,或曲腿翹足,一雙雙又圓又亮的眸子寶石般明凈,做出顧盼神飛的表情,可愛極了。通過對本地文化的理解、演繹,孩子們就像這可愛的“四喜娃娃”,在歡快的舞姿中傳遞著吉祥、快樂,也使孩子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自信、陽光的笑臉,輕盈、優美的舞姿猶如為孩子們插上了藝術的翅膀。
二、把握教學時機,以本土文化的藝術意境感染學生,擴展學生生活經驗,讓美好的愿望在靈動中飛舞
山丹民間剪紙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濃厚的地域特色。山丹剪紙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花、鳥、蟲、魚、山水、動物、人物皆可入畫,主要反映人們吉祥、如意、安康幸福的審美追求和美好的祝愿,被列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弘揚這一文化,我校聘請山丹縣高級農民工藝美術師、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省美協會員周玉梅老師,每周一、五下午課外活動時間來校指導學生進行剪紙活動。學生對這一剪紙藝術非常喜歡,學習熱情高漲。通過兩年的指導、學習,學生剪出的蝴蝶翩翩起舞,剪出的窗花為節日增添了幾分美好,剪出的大紅雙喜喜上眉梢,美好的愿望在靈巧的雙手間流淌。剪紙藝術走進校園,傳統文化大放光彩,也使學生在藝術活動中體驗生活意境,豐富生活經驗,逐步培養了學生的涵養。
三、充分利用民間音樂和現代音樂的魅力感染學生,夢想在美妙的音符間流淌
山丹的民間音樂素來流傳久遠,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學校抓住學生藝術教育的關鍵期,在2-5年級學生中挑選了對古箏感興趣的學生,專門聘請我縣藝術中心的教師指導、訓練,提升他們的藝術能力,了解我們本土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兩年來的精心組織、認真訓練,一支規模為40人的古箏興趣小組已初具規模,彈奏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悠揚、婉轉,歡快、活潑的《賽馬》曲在學生手指的撥動下,猶如萬馬在琴弦上奔騰……一首首優美的古曲在訴說著孩子們的夢想,陽光、自信寫在她們的臉上。古箏小組常常參加縣組織的文藝匯演及學習六一兒童節匯報演出,均得到大家一致好評。當然,對學生進行傳統中國民間音樂的學習還遠遠不夠,管樂隊是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的基礎音樂教育方面的內容之一,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它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技能、特長,另一方面它是小學音樂課的內容進行拓展和深化,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2013年底,我校又組建了山丹縣第一支小學生管樂隊。我們從3-5年級學生中挑選了有一定音樂感受力,喜歡管樂的孩子積極參加,并取得家長的支持,聘請縣歌舞團專職演奏吹管樂器的教師,每周四晚上指導學生進行管樂吹奏訓練。通過近三年的學習,孩子們能吹奏《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歌唱祖國》《歡迎進行曲》等多首樂曲,并擔任每周一升旗儀式國歌的吹奏任務,還擔任學校迎接檢查驗收的演出任務,并多次參加縣上的藝術展演。通過管樂隊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陽光、自信是他們的名片,他們用美妙的琴聲傳遞著美好的愿望,藝術夢想在他們指尖流淌。生活中不能沒有歡笑,校園里不能沒有歌聲。我校還充分利用我們特有的張掖小調民間藝術,對小學生進行合唱訓練,激發學生唱歌興趣,啟發學生對歌曲意境的體味進而能準確地對歌曲感情進行表達。《三月的記憶》演唱得委婉動聽,感情真摯,原創歌曲《歡樂的桑科牧場》演唱得活潑、可愛,和聲優美和諧,給人以美的享受。音樂教育與本土文化相得益彰,妙趣橫生。純真的笑容點綴著七彩的校園,甜美的歌聲描繪著童年的夢想!
四、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提升本土藝術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讓畫板描繪出學生的七彩童年
山丹烙花即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被稱為“甘肅一絕”,遠近聞名,它既保持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達到了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使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我校緊緊抓住這一本土特色,成立美術興趣小組,由專業的教師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國畫、線描、水彩、油畫、烙花等方面的知識傳授,帶領學生欣賞古今中外名人名畫,強化對杰作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美術競賽。學生畫出的科幻畫、國畫、油畫屢屢獲獎,本土藝術的巨大魅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及創新能力。斑斕的色彩是孩子們的夢想,他們在畫板上盡情渲染著七彩的童年。
五、課外興趣活動與本土文化需長期堅持,才能使藝術之花開得更加艷麗多彩
藝術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滋養靈性。校園有了藝術,才有了靈動的色彩。如果說本土文化是堅實的根,那藝術就是開出的絢麗的花。課外興趣活動與本土文化需長期堅持,只有持久營造校園藝術氛圍,弘揚本土民族文化,學生在人生啟程時才會滿載藝術氣息,插上藝術的翅膀,盡情享受快樂童年。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