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宇
摘要:雕塑作為美術專業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年來越發受到社會和教育界的重視。大學作為雕塑專業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在雕塑人才的輸送中起著積極作用。社會的發展對于雕塑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向大學雕塑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集中表現為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本文立足于新的人才培養需求,對大學雕塑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做出策略性思考,探索有效的教學途徑和模式,全面塑造更高素質的雕塑人才。
關鍵詞:雕塑教學 綜合能力 培養策略
大學作為專業性更強的教學階段,對于任何領域人才的培養都追求更專業化,因此,大學教學模式中多偏重對理論的研究和講授,在雕塑教學中,教師也更多地強調學生對基本理論和技能技法的掌握和深入理解,久而久之,學生的綜合能力受到忽視而無從發展。在當前的雕塑教學中,雖然逐漸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在具體實施上還存在許多問題,包括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具體教學方法的探索,都還比較盲目,這要求施教者不斷了解學生需求,深入探索在雕塑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教學模式和具體策略。
一、雕塑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培養學生敢于突破的精神
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雕塑創作中最重要的素養之一,而要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在主觀上改變學生的觀點,使學生敢于突破傳統慣性思維而大膽質疑和大膽創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從小到大的思維更具有一種被動傾向,而外界的束縛也使學生不敢產生和提出自己獨特的想法,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發展大大受限,最終在執行上也受到影響。針對這種教育滯后性,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的創新和質疑,幫助和引導學生走出慣性思維的束縛,同時也要求教師有一雙善于發現學生及其獨特性的眼睛,發掘學生在某一領域的創造性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創造環境。
(二)培養學生空間造型和想象能力
藝術的創造在很多時候基于創作者的大膽想象,而雕塑的創作是在立體、三維空間中進行的,作品的完成很大程度基于空間造型的完成,這就對創作者的藝術造型能力和空間把握能力提出了相應要求。因此,在雕塑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重視對學生空間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養,這也是雕塑藝術對教學的特定要求。對學生空間把握能力的培養需要從現實空間、心理空間、情感空間幾個層面入手,這種全方位的空間把握才能夠形成一個作品的完整空間造型。對于想象力的激發,則要貫穿于雕塑教學的始終,無論是鑒賞作品、理論知識講授還是實踐操作,都要實時激發和保護學生的豐富想象力,為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和空間。
(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有了內部創新的動力和良好的外部環境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體工作就需要展開了,這就是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思維的培養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多個方面,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常性地帶領和鼓勵學生鑒賞國內外的優秀雕塑作品,這是對學生基本功力的一種積淀,也是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啟發。對優秀雕塑作品的鑒賞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這是因為作品的鑒賞并不是單純的欣賞,而是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取相關的雕塑優作,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帶領學生進行各個角度和層面的作品賞析。鑒賞的目標不僅在于達成學生對作品情感和技巧的認識了解,還要幫助學生在自我表現能力上有一些提高。
第二,開展學生之間的作品交流。學生作品的自主交流是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的作品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面對著同學的作品往往更具有親切感,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信心和學習興趣,減少對學習和創作的抵觸與畏難情緒。另一方面,作品交流中也可以給學生帶來新的啟發和靈感,使學生在取長補短中有更好的自我提升。
二、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培養思維能力
雕塑教學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充實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而扎實的理論功底也是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基礎,在知識掌握的基礎上關注于學生思維的拓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當前雕塑教學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當前的時代是一個知識深度交融的時代,專業之間的聯系性日益增強,對知識的整合能力成為人才培養中的重點內容。在雕塑教學中,學生的知識掌握不能夠只局限在雕塑專業內,雕塑的創作不僅包含空間造型和選材、塑造環節,還有前期的構思和選題等,這些環節對于創作者的個人眼界和知識積累都有著一定的要求,往往一個知識豐富、見多識廣、有思想性的創作者更能夠別出新意而創作出好的作品。因此,在雕塑教學中要敢于打破學科界限和專業限制,將雕塑知識進行更多面的交叉和整合,充實學生對雕塑的全方位認識,能夠在更深層次、更多角度對雕塑的內涵有一個新認識。在知識的整合中,學生思維也在不斷跨領域擴展,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開始擺脫單一模式而逐漸多樣化,更具有發散性,這對于藝術創作來說尤其重要。
三、培養學生的觀察創造能力
學生的觀察能力在雕塑創造中也是一種基本的能力素養,在大學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多方位觀察的能力,這是藝術創造區別于日常活動的一點。一般的觀察往往集中在客觀事物的特征和表象,捕捉到的是事物的偶然性,而多方位觀察能力則重視對事物本質的剖析和內涵的深層次把握,這種藝術性的觀察能力并不是個體與生俱來的,需要受到專業的培養和訓練。在雕塑教學中,學生的觀察需要建立在多種構圖法則、色彩法則和解剖法則等專業性標準之上,更具復雜性和藝術性。教師需要將雕塑專業法則傳授并與學生并在不斷的訓練中逐步提升,使學生能夠在多角度的觀察中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學生創作能力的整體提升奠定一定基礎。
四、雕塑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認識雕塑創作的實踐性和培養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雕塑創作的學科性質和特點規定了它的學習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不論是雕塑學習者還是已成型的雕塑家,都必須在雕塑創作中具有實干精神,這是雕塑創作的規律,即一個雕塑的形成總是在創作者的靈感初現和不斷實踐中的否定與肯定中實現的,這是一個結合了創作者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的復雜過程,由此可見,雕塑的創作具有鮮明的實踐性。要獲取扎實的雕塑技能,必須在不斷實踐中進行經驗總結和自我磨練,方能成功。
而從當前現狀分析,大學生普遍對雕塑的實踐性認識不足,特別是在先進技術手段的支持下更是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而疲于動手操作,學生對自我實踐能力的養成缺乏基本的重視和認識。另一方面,教學思維也局限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主要體現在教師和學生都在傳統思維束縛下認為雕塑的實踐練習重點在于泥塑造型階段,即對泥塑的前期創作和后期修飾,而對于作品的構思、材質的選換等都沒有列入到實踐訓練環節。這就導致學生雕塑實踐能力發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基于此,教師和學生首先要在思想認識上轉變觀念,重新認識雕塑的實踐性并重視它,對于教師來說,科學地采取相應教學策略和實踐模式才能夠平衡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
(二)適當進行教學引導,為學生創設足夠的實踐空間
雕塑教學分為基礎課和創作課,兩者的教學側重點各有不同,對于雕塑創作教學來說,它更多強調學生對基本知識的運用和專業技能的訓練,是一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良好教學平臺。教師在進行雕塑創作的教學引導時,如果不注意把握分寸,將教師的意見凌駕于學生的主觀意識之上而忽略學生主體需求和接受情況的話,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藝術的創作往往會帶有更多的個人情感和思想觀念,過多的外界束縛不僅會挫傷學生的創作興趣,也會限制創作者的發揮。在雕塑創作的教學中需要教師加以適當地引導,使學生在基本的創作規律和結構標準下自主創作,既能夠深入理解專業理論知識,訓練技能,也能夠按照自己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理解進行操作,這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最優路徑,也是當前雕塑創作教學中眾多教師應該廣泛關注的一點。只有在恰當的啟發下,保持學生的個人創作風格,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
五、雕塑教學中材料把握能力的培養
工具和材料是雕塑藝術中的基本物質前提和創作媒介,通過工具材料的運用才能夠呈現出具體的作品,表達出作品情感。而工具材料自身的性能、創作者對材料的合理運用都深刻影Ⅱ向著雕塑作品的質量和情感表達,在雕塑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工具材料的運用和把握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在增強學生對工具材料的重視程度的基礎上,注意在教學中滲透工具材料的相關內容。其中,學生對于雕塑材料的發掘能力尤為重要,這是在新時代下多種文化元素不斷充實和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的現實性需求,也為新材料、新工藝、新手法的醞釀和產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因此,學生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往往能夠更加嫻熟地進行雕塑創作,在多種材料、色彩、造型中進行自由切換,擴展創作空間。
六、結語
藝術教育的開展是為了培養能夠不斷適應社會審美而不斷進行美的創造的專業人才,大學階段的教育尤其為培養專業藝術人才做出了貢獻。當前我國雕塑領域的發展逐漸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大眾審美情趣日益多樣化,而高校的美術教學和雕塑教學也因此面臨著新的變革需求和呼吁,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中如何能夠摸索出新的突破,成為廣大雕塑教學者們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而各階段的教育最終都落腳于人才的培養和輸送,在新的社會形勢下,高質量的藝術人才不僅體現在藝術修養上,更體現在個人綜合能力方面,這些新的教育需求不斷催促著教育者們總結經驗,尋求更多人才培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