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摘 要:基于網絡時代的背景,從社會熱點的概念及網絡傳播渠道的特征入手,試圖對網絡社會熱點的概念進行定義,深入地分析了當前學生的時代特點,總結了當前高校學生經常使用的網絡平臺,并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建議: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陣地;善于搭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網絡熱點和社團活動無縫對接。
關鍵詞:網絡社會熱點;思政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236-02
網絡是人類歷史以來最重要的發明,互聯網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科技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中國互聯網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網,我國網民數量居世界之榜首。
一、網絡飛速發展與當代大學生成長軌跡時期相同
根據2015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 117萬人,其中,江蘇省網民數量為4 274萬人,普及率為53.8%,居全國第八;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增加5 672萬人;我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1.5% 。網民中具備中等教育程度的群體規模最大,初中、高中/ ? ?中專/高等院校學歷的網民占比分別為36.8%與30.6% 。我國高等院校學生大多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主要以1993年至1997年間出生的學生為主。這些學生經歷了中國互聯網產業從無到有的時期,見證了中國互聯網格局的變遷,與其共同成長。無所不在的網絡,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網絡時代社會熱點的概念及其主要傳播途徑
(一)網絡社會熱點的界定及其特征
社會熱點涵蓋的范圍較廣,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界定仍然沒有統一、權威的解釋。不同的學者分別從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對其進行解讀。本文通過對前人研究的總結,綜合國內目前關于社會熱點事件的相關研究,以網絡時代為背景,以最貼合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特征為準則,試圖將網絡時代的社會熱點定義如下:網絡社會熱點事件來源于新媒體平臺,事件的進展能引起廣大網民的共同關注,眾多人員參與其中并在互聯網上參與討論,導致出現了關于該事件的大量的轉載與評論,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乃至政府機關等部門介入。
網絡社會熱點的主要特征有:一是傳播迅速性。網絡媒體的傳播方式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傳播速度方面具有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極大優勢。二是事件復雜性。網絡社會熱線問題覆蓋的領域較廣,事件起因、經過、傳播方式、真實性等各種因素決定了熱點事件具有復雜性。三是鮮明時代性。任何社會熱點問題都具有特定時代的烙印,且都或多或少地映射了當時的國情,同時,這也正是社會熱點事件產生的根源所在。四是參與者多元化。新媒體時代,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社會熱點事件的發布者,這打破了傳統媒體單一、被動的發布方式,讓眾多的參與者參與其中發表言論,為更多人提供了話語權。
(二)高校學生關注網絡熱點事件的主要平臺
當代高校學生緊隨時代步伐,對眾多新鮮事物抱有極高的熱情,網絡媒體平臺在當下的高校學生群體中蓬勃發展。本文對南京郵電大學的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訪談,據整理過的訪談記錄顯示,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事件的網絡平臺主要有以下幾種。
1.騰訊QQ空間
騰訊QQ空間是騰訊公司于2005年開發出來的一個具有博客功能的個性空間,QQ用戶可以在空間里寫日志,寫說說,聽音樂,與其他QQ空間進行留言互動。根據騰訊2013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QQ空間活躍賬戶數達到6.233億,這個數字遙遙領先于中國絕大多數社交網站。
2.微信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是騰訊公司開發的微信軟件中的一個功能,微信用戶可以在朋友圈中發表文字、圖片或視頻,也可以通過其他軟件將文章或音樂分享至朋友圈,微信好友可以對其進行點贊互動。從隱私的角度來看,微信朋友圈與QQ空間最大的區別是只有微信用戶的共同好友才有權限查看對方的評論或“贊”。
3.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是由新浪公司推出的具有微信博客的社交網站,微博用戶可以關注感興趣的用戶,也可以將要發表的信息精簡為一句話或一張圖片,隨時通過微博分享給粉絲,用戶可以對微博內容進行評論、轉發,并且使用@功能提醒某人查看,用戶之間可以使用私信功能進行溝通和交流。
三、網絡社會熱點事件對高校學生的負面影響
全面開放的互聯網網絡媒體平臺打破了傳統媒體在時間、空間的限制,這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發展帶來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一)規則意識變弱
規則意識是社會公民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和法則的態度,也是人們對社會行為準則的認知與體驗。當代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知識水平較高,大部分學生能將規則意識上升為行為準則,遵守學校、社會等行為規范。由于網絡平臺具有開放性、匿名性等功能,部分學生在互聯網中充分釋放自己,偶爾會發表一些不恰當的言論。大學生雖然受過高等教育,整體素質較高,具有很強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卻自律性不強,對自己的要求過低,無意識降低自身的行為準則,導致很多大學生對于規則的認知具有巨大的差異,造成知行分離現象。在校園生活中,常有部分學生無視學校各項規定,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考試過程中作弊,無故曠課、遲到、早退,對于嚴格遵守學校各項規定的同學持以嘲笑和戲謔等態度。
(二)功利意識變強
當代的高校學生在學習方面、人際交往方面、就業選擇方面、政治追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利意識。當今社會的網絡媒體發布的內容時常帶有拜金主義、功利主義色彩,對受眾產生不良影響。部分大學生從剛踏入大學校門起,就已經開始為畢業后的就業做準備,常有同學犧牲正常上課時間和周末休息時間,到校外的培訓機構參加資格證書考試的培訓;部分學生家長以孩子找到一份高薪、體面、社會地位高的工作為榮,并以此作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終極目標;許多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功利色彩過于濃重,同學之間的交往形式流于表面,常見各種生日會、老鄉會、畢業聚餐等活動,交往過程中部分同學只顧自身利益,以個人感受為重,忽視換位思考,以自我為中心,一些心理危機現象由此產生,倘若不能及時處理可能會醞釀出更大的危機事件。
(三)網絡依賴程度加重
隨著互聯網覆蓋的面積越來越大,有研究調查顯示,當代高校學生是互聯網用戶的主要使用者,他們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日漸凸顯。如今,智能手機等手持設備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平時必備的日常用品,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上課攜帶并使用手機,從事與教學活動無關的事情。自律能力、自控能力較弱的學生很容易陷入網絡依賴的境地,造成網絡沉迷等嚴重后果。部分嚴重的學生常常因為過度使用網絡而夜不歸宿、逃課,更有甚者由此影響學業出現休學、退學等現象。有相關研究調查顯示,長時間的使用互聯網,將會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生活,降低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的能力。
(四)熱衷于在網絡上表達
信息的傳播技術、方式不斷變革,信息傳遞具有快速性、隨意性及形式多樣性等特點,高校學生獲取信息比以往更加快捷和便利。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里,高校學生擁有廣闊的空間和天地去盡情發表獨到的見解,展現自身的智慧與創造精神。他們熱衷于使用網絡平臺對國家、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事件進行評論,對身邊的事情進行溝通、交流與討論。但是,對于正處于成長期的大學生來說,網絡上包羅萬象的碎片化信息,也會給辨識能力較弱的他們帶來各種困惑。高校大學生缺乏相關社會經驗,當面對一些突發社會熱點事件時,時而會在網絡上發表偏激或失去理智的言論,一旦此類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制止,可能會引發網絡輿情事件。
四、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建議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陣地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應當是平等、互助、共同成長,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向的教育模式,而是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進步。單向的教育模式只會引起學生反抗,強制性地要求學生服從,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能在傳統的課堂上將當前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事件融入其中,例如在課堂上講解相關網絡熱點事件案例,可在班級QQ群等網絡社交平臺,針對某一事件的看法發起投票,幫助他們看到網絡熱點事件背后的真相。
(二)善于搭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眾多高校已在新媒體社交平臺開設公眾賬號,通過公眾賬號發布各高校的科研成果、學校新聞、黨團建設、招生信息等,雖有部分學生關注各自學校的相關公眾賬號,也會對所發布的信息進行適當評論與轉發,但能認真回復學生留言的甚少。如能將新媒體社交平臺與學生思政教育相結合,關注當前的網絡熱點事件,由專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負責發布相關的事件進展,回復相關的留言或評論,與學生網友展開熱烈探討而不是圍追堵截,由此可以深入地了解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進行適當的引導。
(三)網絡熱點和社團活動無縫對接
高校中各種形式的社團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但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社團活動并不多見。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倘若能將網絡上的熱點事件以各種形式進行討論,如開展主題班會、辯論會或邀請權威專家來為學生解讀當前的社會熱點事件以及典型網友的熱評,通過這些方式將網絡上發生的事情投射到現實生活中,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意識適應不斷變換的社會,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辨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提高,為他們將來進入社會做好充足的準備。
總之,對于網絡社會熱點事件可能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高校思政工作者應該盡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應對機制,以應對各種可能會出現的危機事件。同時,將高校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與高校思政工作相結合,通過各種途徑,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動態的引導,以期能夠對當前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健康成長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樊艷麗.基于社會熱點問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9).
[2]吳發水.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學生思想的影響及應對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
[3]何文秋,蔡華健.高校利用社會熱點問題開展學生工作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6).
[4]劉瑋.淺談社會熱點問題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完美融合[J].科教導刊,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