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英慧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最基本的原則之一。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多次強調他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列寧認為這一“經典式的定義異常鮮明有力地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同時代的一定的實際任務,即隨著每一次新的歷史轉變而改變著的任務之間的聯系。”如果忘記了這一點,“就會把馬克思主義變成一種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東西。”(《列寧選集》第二卷第398頁)
這些年來,由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之而來的一些負面作用——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盛行,極端個人主義的泛濫成災,等等,對人們思想所產生的消極影響不容忽視,尤其是發生在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和全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的解體,使我們隊伍中的一部分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產生了懷疑,一些意志薄弱者產生了信仰危機,更有甚者——即個別所謂的“領導干部”,瘋狂地以權謀私,進行著骯臟的權錢交易,他們的所作所為,則進一步破壞了社會風氣。
社會與高校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社會現狀對高校發展起著決定作用,而高校的發展對社會現狀有一個能動的反作用。高校不是世外桃源,上述當前社會中的不良風氣不可避免地對涉世不深的高校學生起著負面作用,中等職業高校德育工作的艱巨性由此可見一斑!思政課是中等職業高校的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把高校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急需的“四有人才”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當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不能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思政課的有關學科理論知識——即我們在平時所稱的“教書”,然后讓學生對有關的學科知識進行機械的背頌記憶!作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我們還必須時刻牢記:我們的高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人才的,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進一步提高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青年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革命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最終成為“四有”新人——即我們在平時所說的“育人”。
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這些年來,我們在教書育人方面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由于歷史所造成的種種原因,有一部分地區的一些高校的政治教師,往往對上述第一項任務——即教書比較重視,認為這是硬指標;而對于上述第二項任務——即育人則不太重視,認為這是軟指標。筆者作為一名高校德育工作者,深切地感受到,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絕非偶然,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對此進行分析,這是主觀主義的態度和錯誤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是唯心主義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具體表現。這種錯誤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果不及時地加以解決,任其不斷發展下去,必然會對高校的高校德育工作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堅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確保思政課教學成功的關鍵。
首先,筆者以為在思政課的教學中,必須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原則,幫助學生認真讀書,領會理論觀點,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必要前提。
第一,要根據不同學科的不同特點,存的放矢地采取最合適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哲學的教學中,有一章節是闡述真理的,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真理觀,可以采取辯論法來進行教學。采用辯論法來教學,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了能在辯論賽中取得勝利,學生會自覺地鉆研教材,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使原本較為枯燥的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活潑,最后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具體的做法如下:首先要結合教材的內容,選擇合適的題目,筆者當時選的題目為“有用即真理”,把全班學少分成了兩部分,正反雙方各出3名選手作為代表參加正式辯論,其余的學生在辯論過程不得發言,等到正式辯論結束后,雙方可以各自再出3名觀眾選手進行補充辯論,從而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全班學生的積極性。然后根據各方的表現,例如辯手的風度,辯論的技巧等給予評價,宣布獲勝的一方,并給予相應的平時成績獎勵,每一個學生平時成績加5分到10分。失利的一方,由于同樣付出了精力,也給予相應的平時成績獎勵,每一位學生的平時成績加3分到5分,從而激勵學少積極投入其中。
第二,要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個性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班級學生比較活躍,可以采用討論法來進行教學。采用討論法,能做到集思廣益,使學生逐步熟悉和掌握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在不知不覺中達到共識,可以有效地掌握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及原理。討論法與傳統的講授法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到,討論法更能發揮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變原先的“要我學”為“我要學”,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有關的學習內容。因為在討論的狀態下,大腦較為放松,大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當然,在討論中作為教師要注意把握課堂氣氛與教學節奏,必要的點撥和最后的總結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體地位難以體現。
其次,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必須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學會自我反思,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學以致用,這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根本要求。教師要從原先側重于理論的灌輸,使學生從為對付考試不得不死記硬背,逐步轉到幫助學生努力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用正確的世界觀看待社會,用革命的人生觀來看待人生。簡單地說,就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使思政課真正成為一門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科學,成為廣大學生想學、愛學、學以致用的一門課。要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們這些高校德育工作者勇于探索是能夠做到的。
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掌握這些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運用這些理論對實踐中出現的種種新的實際情況,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我們在思政課的教學中,由于受到思維定勢的困擾,僅滿足于讓學生掌握理論,很少進一步提出要求,讓學生用掌握的這些理論,去分析研究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和現象,這是應引起我們思政課教師重視的問題。
筆者在近年來的教學中,不斷地嘗試培養學生的能力,采用的教學方法為“師生互動法”,較有效果的就是讓學生就當前社會中一些熱點問題,如“天價商品”的出現等,用所學的經濟·政治中有關價格的理論,撰寫小論文,就此闡述各自的觀點,從而得以檢測學習的效果究竟如何,對于其中較好的文章進行點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此外,在講到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回到自己的家鄉進行調查,指導學生撰寫簡單的家鄉經濟發展的調查報告,從而使學生樹立科學求實的態度,不僅學會定性分析,而且上升到學會定量分析,切實感受到改革開放給家鄉帶來的巨大進步!
當然,最受學生歡迎的還是進行演講比賽,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參賽,題目出自于教材中的有關內容,筆者曾組織過一次主題為“個人與社會”的演講比賽,學生們經過精心的準備,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特別令人欣喜的是,個別平時較為散漫的學生,在代表小組參賽后,由于得到教師和全班學生的肯定而獲得榮譽,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當然,要推行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還是不要盲目進行嘗試,說不定會適得其反,使一切工作流于形式,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最后,筆者以為,要使理論聯系實際落到實處,就要積極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變單一的“我說你聽”為豐富多彩的電化教學。畢竟,再好的教學內容,如果沒有一個同樣出色的形式為之服務,又如何能使喜動不喜靜的高校學生靜下心來,洗耳恭聽呢?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有關的教學內容,在適當的時候,運用電化教學手段應是明智之舉。在思政課的教學中,只要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平時多留一點心,廣播電視中的不少專題節目,可以把它們錄制下來,根據教學的需要,加以適當的剪輯和安排,就能成為合適的微課教材。在運用電教教材時,同樣也要注意一些原則,尤其是要注意有關的音像資料內容要配合課堂教學的需要,而不是反過來,整個教學變成了看電視,結果毫無長進。在進行有關介紹“鄧小平理論”的教學中,大型紀錄片《鄧小平》就可以作為最佳的電化教材,當然,這同樣也需要根據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從而使學生通過這栩栩如生的畫面,深刻地領悟到鄧小平這位偉人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總而言之,思政課是高校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政治教師在培養又紅又專的接班人的偉大事業中肩負著歷史的神圣使命,尤其是在當前社會思潮多元化的復雜形勢下,要將思想尚未定型的高校學生培養成才,真可謂任重而道遠。古語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時代的發展,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們在思政課教學中堅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這一原則的要求卻必須始終如一。一位合格的思政課教師,不僅應做到教學業務水平過硬,還必須積極主動地開展教學科研工作,不斷學習新興的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是應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即要堅持不懈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在當前情況下,尤其是要加強學習鄧小平理論的自覺性。政治教師只有自身政治素質過硬,才能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最終在教學工作中做到以滿腔熱情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普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知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四個全面落到實處,使高校學生能夠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圓滿完成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