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因此,作為語文教學內容重要之一的作業,也不能局限于課內學習內容中,拘泥于課本知識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導學案;作業設計
長期以來,語文課外作業設計形式比較單一,書面作業多,拓展思維的練筆內容偏少,課外閱讀量不足,結合生活實際的開放性作業缺乏,各種作業仍是“一刀切”。新課程實施后,我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傳統的作業理念、作業內容、作業模式,已不能適應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和創新教育的要求。為此,我們以優化學生課外作業為“突破口”,努力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當前我們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是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極大地制約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和語文素養的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小學語文作業有效性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尤為重要。因此,如何精心設計作業,提高作業有效性?這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正當我們為之迷茫時,我校校長帶領全校教師大膽嘗試“以學定教,教學合一”的“導學案”課堂教學策略。實施三年多來,我校小學語文“導學案”已逐步形成了“預習導學――課堂研討――課后檢測”的“導學案”教學操作模式。我們在課題實驗中,在這三大環節上精心設計作業,在提高作業有效性中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三大環節中的作業設計。
一、“預習導學”的作業設計
在教學中,我們調查發現,老師布置預習后,學生往往無所適從,充其量讀一遍課文,畫一畫生字詞,標一標自然段。讀第二遍便已沒有了興趣,學生學得被動。因此,我們實驗教師開始探討在“導學案”中如何為學生設計“課前預習”作業。實驗中我們結合各年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發展以及各年段的語文教學目標要求進行深入研究,我們為學生的預習指明了方向,為學生的預習提供了一個重要載體。我以中段導學案“預習作業”設計為例,具體任務流程如下:
1.朗讀課文
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預習導學”的第一小題是“讀讀課文”,就是要讓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流利,這為后面的預習練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2.認讀詞語
結合每課教學的識字寫字要求,中年級的學生對這個內容完全能自學獨立完成,所以這一步是必要的。
3.搜集資料
新課標中,對于第二學段要求學生有搜集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對有些課文中的作者、主人公、時代背景等不甚了解,因此,針對課文,讓學生去搜集有關的資料,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
4.語言積累
習題中設計詞語的運用表達方面的練習。這樣的練習有助于讓學生在詞語的運用中達到語言的積累。如:詞語搭配,選詞填空等。
5.質疑問難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后,提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
二、“課中研討”的作業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1.抓住空白點,設計練習
為了表達運用的需要,有些文章留有“空白”的余地,我們就要抓住文章的空白點,設計一些“說一說、想一想、演一演、寫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思維的訓練,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
《巨人的花園》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巨人大聲叱責。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著巨人。”在學生飽含深情地朗讀后,設計一個想象說話練習:此時此刻,小男孩面對大聲叱責,可能會說什么?學生對小男孩怎樣說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他們深深體會到:人不要太自私。
2.讀畫結合,設計練習
如學完《桂林山水》一課,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投其所好。喜歡繪畫的,可以用五彩的筆繪出桂林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的奇麗景色。
3.利用延伸點,設計練習
學生在感受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會以自己新的創意去發展課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合理地展開想象,去發展課文情節、超越文本。《小木偶的故事》結尾處我設計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續編童話,對課文進行延伸想象,進行創造性的表達。
三、“課后檢測”的作業設計
課文課要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轉變為體驗性、研究性相結合學習方式。在實驗中,每篇課文的“課后檢測”,一般由課后鞏固性練習、針對這篇課文涉及的拓展型練習、短文閱讀練習、學后記組成,多樣性的“課后檢測”中的作業讓學生趣味十足。
1.鞏固型練習
這類練習是基礎題,體現每篇課文重點內容的鞏固性練習,有時還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這是每位學生必須完成的。練習的主要形式有:選填詞語、鞏固性填空練習、按要求改寫句子、摘抄好詞佳句等等。
2.拓展型練習
針對課文內容,設計相關的練習,這類題目學生可以選擇來完成,可以是課文的續寫,可以是拓展閱讀,可以是查找資料,可以是剪貼小報,畫畫,可以是考察訪問等等。如《蟋蟀的住宅》的“課后檢測”的作業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學了這篇課文,請你把“蟋蟀的住宅”用你的圖畫表現出來,要求把住宅的外部,內部表現清楚,色彩鮮艷。
3.短文閱讀練習
閱讀訓練一般課內外相結合,如學習了《觀潮》后,學生領略了天下奇觀錢塘江大潮后,又讓學生在閱讀另一篇奇觀《日月潭》。
4.學后記
學生在學習完一篇課文后,寫上自己的學習心得、收獲、體會等,這樣的小練筆最具語文學科特點。
我們設計的語文作業中,除去少數識記積累性的題目外,其他的大都應該注重啟發性,鼓勵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并解答,突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過程。同時還要積極創造條件讓他們小組合作完成某些作業,鼓勵合作學習,通過同學間的交互作用在同伴間產生積極的影響,激發學生的智能,促進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集體精神。另外還要結合語文學習內容和學生具體的生活環境,確立視點設計作業,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小學語文“導學案”課堂教學是我校課堂教學策略的改革,在它實施的三年多時間里,我們困難重重,但我們堅持不懈。我們相信,精心設計“導學案”作業,一定能提高教學有效性,創設人文課堂、開展有效教學、培育智慧教師”的理想課堂教學境界。
參考文獻:
[1]許衛民《新課程教學方略》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2]馬建華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行為研究陜西師范大學
[3]繆徐《教學反思的內容與教研文章的撰寫》
[4]魏愛枝、張文建、張璐陽《論教師課后備課》職業教育研究